(“根源性自然”与“自觉性自然”-----对早期道家“自然”概念的哲学语义学分析.docVIP

(“根源性自然”与“自觉性自然”-----对早期道家“自然”概念的哲学语义学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根源性自然”与“自觉性自然”-----对早期道家“自然”概念的哲学语义学分析

“根源性自然”与“自觉性自然”-----对早期道家“自然”概念的哲学语义学分析 摘要:早期道家的自然概念蕴含双重内涵:一是根源性自然,来源于“自”这个词的“根源、原初、本始”义;一是自觉性自然,建立在“自”作为反身代词“自己”义的基础上。前者强调了一切事物根源于道的原初本性,是为“物之自然”;后者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精神,是为“人之自然”。早期道家十分重视人的自觉精神,强调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自觉遵守根源于道的一切事物之本性,从而实现了人之自然与物之自然的融合。 ??????关键词? 自然;自;反身代词;根源性自然;自觉性自然 ???? ?“自然”是早期道家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最先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长期以来,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看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因此,对“自然”一词进行重新诠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借助哲学语义学的方法对“自然”这一古汉语词汇的基本结构和含义进行重新考察,从而开启出“自然”概念的哲学意蕴。 一、“自然”概念的语义学基础 众所周知,在汉语词汇的发展历史中,先有单纯词,然后才出现合成词。具体到“自然”这个合成词,它是由“自”和“然”两个单纯词构成。下面我们先从两个单纯词的分析入手。 (一)、“自”的结构与含义 首先从字形和结构上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收有两个“自”。第一个是“ ”,甲骨文作“ ”,《说文解字》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第二个是“ ”,《说文解字》曰:“鼻也。象鼻形。 ,古文自。”第二个“自”实由第一个“ ”发展而来,这一点学界基本已经形成了共识。“自”是一个象形字,最初指鼻子。从早期字形上看,甲骨文中“自”写作“ ”(见甲192),以及“ ”(见臣卿簋),这时“自”下面没有封口,正好表征鼻孔通气之处。逐渐地,“自”演变成“ ”(见余卑盘)和“ ”(古陶文),直至“ ”(见睡虎秦简)和“ ”(石篆)。这个发展过程中,“自”的字形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下面的口给封住了,“自”在睡虎地秦简中已基本定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对“自”进行了解释: 此以鼻训自,而又曰:“象鼻形。”王部曰:“自读若鼻,今俗以作始生子为鼻子,是。”然则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凡从自之字,如尸部:“ ,卧息也。”言部:“詯,胆气满,声在人上也。”亦皆于鼻息会意。今义从也,己也,自然也,皆引申之义。 其次从字义和词性上看。“自”是一个象形字,指的是鼻子,这是“自”的本义,也是诸多引申义的基础。段玉裁给出了“自”的三种引申义,而实际上“自”还有一种建立在其本义基础上的重要引申义,鼻子有“始”的意思①。《说文解字》解“皇”字曰: 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由此可见“皇”字上面的“白”实乃“ ”,亦通“自”,非作“白”。“鼻”为“始”义古文很常见,《汉书·杨雄转》:“或鼻祖于汾隅。”鼻祖亦即始祖。“鼻”训为“始”在经文中亦常见。《方言》:“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郝懿行《尔雅义疏》曰:“人生从鼻始,百体由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后世俗说谓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总之,“自”有“始”、“初”等义,引申开即“初始(的)”、“原初(的)”的意涵,作名词或形容词,这是“自”的第一层引申义。这层含义对于“自然”一词的理解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论及。 “自”的第二层引申义。从鼻子的嗅觉功能出发,空气或各种气味正是从鼻子开始进入人体内,因此表征鼻子的汉字“自”又有了一个新含义,即“从”、“由”等。《尔雅·释诂》:“遹、遵、率、循、由、从,自也。”这时“自”作介词使用,后面必须接一个表地点、方位或时间的具体名词。但这时的“自”也通常结合了“始”的引申义,即表示“从……开始”。这样第一层引申义与第二层引申义实际上紧密相关。 “自”的第三层引申义。“自”可以指自己,即段玉裁所说的“己也”。本来是指鼻子的,怎么引申为“自己”呢?学界通常认为人们最初是指着自己的鼻子称呼自我,即当我们承认或声明某些行为的施事或受事为本人时,常常用手指着我们的鼻子。“自”指代的是施事或受事自身,因而是代词。更重要的是,“自”是对事物本身的回返指代或重复指代,因而这种人称代词在语法上被称作反身代词。 “自”的第四层引申义,即段氏所说的第三种引申义:“自然也”。王力先生在《古汉语字典》中也认为,“自”有“自然”之义,意思是“顺其势以成,非靠外力的”。他以《老子》第五十七章为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将“自”引申为“自然”从语义上可以说得通,但前提是“自然”一词已经约定俗成且广泛地作为副词使用,而这一条件对于“自然”一词出现较少的先秦文献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文档评论(0)

lisuf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