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索
安徽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索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自然地势可分为淮北、江淮、皖南三个区域。其中准北处在黄淮平原的南端,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江淮西部大别山脉雄峙,向东丘陵起伏,区内河湖密布。皖南北部为长江沿岸的平原、丘陵;南部则为黄山山地,山高林深,属新安江流域。秦岭、淮河构成的地理分界线横贯东西,使得三个区域的气候、环境、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等存在较大差别。安徽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着境内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繁衍生息在这片热土上,创造和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遗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同时,安徽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碰撞的重要地区,使得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既有自身的地域特点,又具有一定的兼蓄性。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构成了安徽地区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
安徽境内的考古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1933 年.原“中央博物院”在当涂县发掘了1座西晋砖室墓;1933 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王湘、李景聃等人在调查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被盗事件时,曾对寿县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调查,发现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古遗址12 处及古墓葬8 处。这些零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可以看作是安徽现代考古的开始。
20 世纪,安徽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后50 年。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的考古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先后发现4000 多处古遗址和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取得了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科研成果。在这50 年中,安徽考古工作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50 年代,属于起步时期。
20世纪50 年代初,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全省掀起以治理淮河为中心的基本建设高潮,古代文物在各地不断发现。这一时期,华东文物工作队及安徽省内的文物考古专业机构分赴各地,积极抢救和保护文物。1957 年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初步发现古遗址、古墓葬上千处,为认识境内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分布特点积累了一批资料。在此阶段重点发掘了寿县和淮南的蔡侯墓、屯溪飞机场土墩墓、寿县安丰塘汉代坝堰遗址、休宁南宋朱晞颜夫妇墓、安庆元代范文虎夫妇墓,以及合肥的元代银器窖藏和明代瓷器窖藏。同时,发掘了临泉老邱堆、亳州钓鱼台及肥东大陈墩、大城头等一批古文化遗址,还对阜南润河、嘉山泊岗等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进行了清理。其中,在寿县蔡侯墓的发掘中出土了大批青铜器,这是继1923 年新郑铜器群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成为研究春秋晚期铜器的重要标尺;屯溪土墩墓的发掘,首次揭示出江南地区吴越民族的葬俗特点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发掘,堪称20 世纪50 年代全国的重要考古发现。
第二阶段: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末期,属缓慢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的考古工作,主要是以配合基本建设和农田改造为主进行发掘,对象多为古墓葬,而古遗址的发掘相对较少,且基本属于探掘性质。20 世纪60 年代初,在萧县花家寺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商代文化的三叠层.并首次在淮北地区发现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而舒城凤凰嘴等一批春秋铜器墓的发掘,揭示了江淮地区群舒铜器的面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安徽的考古工作曾一度陷入停顿,至1972 年以后才逐步复苏。在20 世纪70 年代.主要的考古发掘项目有阜阳西汉汝阴侯墓、亳州曹氏宗族墓群、合肥北宋包拯家族墓地、天长北岗西汉墓群、蚌埠明汤和墓等,为安徽地区历代墓葬的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肥西大墩子、含山孙家岗等遗址的发掘,以及肥西馆驿等地商周青铜器的发现,丰富了江淮地区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涵。此外,通过对淮南寿州窑、萧县白土寨窑、繁昌柯家冲窑等瓷窑址的考古调查,初步认识了地方名窑的烧制年代和产品特点。
第三阶段:1978 年至今,属于迅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安徽省的考古专业队伍得到充实和扩大,同时一些中央科研单位和高校也相继进入安徽开展考古研究和实习,从而大大推动了本地区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1984 -1986 年,在全省范围应进行了文物大普查.共发现各类文物点17000 多处,为深人开展学术研究莫定了基础。随着地层学、类型学以及区系类型等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日臻完善,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步应用,进一步拓宽了考古学研究的思路和领域。1979 年潜山薛家岗遗址的发掘,标志着我省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开始。20 世纪80年代前期在江淮地区围绕古人类探索及薛家岗文化、夏商文化、楚文化等课题的研究,进行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并重点发掘了和县龙潭洞、望江汪洋庙、宿松黄鳝嘴、含山大城墩、寿县寿春城、长丰杨公楚墓等遗址和墓葬,取得了和县猿人、巢县智人等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20 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家文物局的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