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阻塞血管 血栓栓塞 心瓣膜变形 广泛性出血 (二)不利的影响 (一)有利的影响 血栓形成能对破裂的血管起堵塞裂口和阻止出血的作用。 护考链接 3-1 A2型题 李某,男,43岁。因腘静脉处血栓形成,主管医师叮嘱: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目的是: A.防止血栓脱落 B.预防出血 C.促进静脉回流 D.缓解疼痛 E.防止再次血栓形成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血液改变: 1. 血液量改变: ①增多→充血 ②减少→缺血 2. 血液质地改变: ①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 ②血液内出现异物→栓子→栓塞→梗死 (二) 血管壁改变: 1.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2. 血管壁完整性破坏→破裂性出血 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淤血) 水肿、积液 漏出性出血 一、动脉性充血 1、定义: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简称充血。 2、机制: 生理或病理情况 舒\收缩血管神经兴奋性增高\低 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或 细动脉扩张 组织充血 3、动脉性充血的种类 生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 侧支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甲沟炎炎性充血 4、病变和后果 病变 局部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增大,颜色鲜红;血流加快,代谢增强、功能活动增强;产热增多而温度增高。 后果 动脉性充血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但在有血管病变时,充血可成为脑血管破裂的诱因. 1、原因: 二、静脉性充血 .定义:是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致使局部组织、器官静脉血液含量增多,亦称淤血. 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心力衰竭 2、病变 病变 ⑴:小V和Cap扩张,血液淤积,组织器官含血量增多而体积增大或肿胀; ⑵:血流缓慢,物质代谢减弱使产热减少,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淤血区局部温度降低; ⑶:血氧分压降低,血中氧离Hb增多,淤血区颜色呈暗红色,发生于皮肤、黏膜时多呈青紫色。 3、后果(p23-24) 4、重要器官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慢性肝淤血 1、肺淤血 病因 多见于左心衰竭 病 变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包膜紧张,重量增加,表面湿润,切面有水肿液渗出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淤血;肺泡腔内聚积水肿液和红细胞、巨噬细胞;心力衰竭细胞出现;严重时肺水肿伴出血。 结局 长期左心衰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褐色硬变。 急性肺淤血 肺淤血(肉眼观) 慢 性 肺 淤 血 肺 淤 血 、肺 水 肿 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左心衰竭出现→心衰细胞 2、肝淤血 病因 多见于右心衰竭 病 变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相间,称为槟榔肝 。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除中央静脉、血窦扩张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周边区血窦淤血较晚,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结局 长期慢性肝淤血,会引起淤血性肝硬化。 肝淤血(早期) 肝淤血 肝淤血 第二节 血栓形成 定义:在活体心脏和(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 血凝块是在血流停止后形成的。 血栓 ≠ 血凝块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 液 凝 固 性 增 高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血 流 状 态 的 改 变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 和血栓的类型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血小板 粘附 血小板 聚集 局部血流 停滞 (一)血栓形成的过程 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 类 型 形成条件 主要成分 白色血栓 (头) 血流较快时,主要见于心瓣膜 血小板和 少量纤维蛋白 混合血栓 (体) 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点 血小板梁及白细胞、纤维素网及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