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煤層厚度变化分析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4煤層厚度变化分析报告

2#、4#煤层厚度变化成因分析 一 、成煤概况 我井田处于华北地台含煤沉积区域,成煤时期主要为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此时期地壳相对较稳定,主要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环境,为重要的聚煤期。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主要是由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组成。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为多旋回的海相沉积,主要以滨海沉积环境含煤沉积为主,煤层产生于每个旋回上部的泥炭沼泽相中。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为典型的陆相沉积,该组具有含煤沉积向内陆河湖环境过度的特点,为一套陆源碎屑组合。由于地壳运动(东吴运动),在二叠系初期华北海水逐渐退去,沉积环境由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的海相沉积向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的陆相沉积过度,成为滨海-陆相过度相含煤沉积,即我矿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环境。 由于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主要是由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组成。所以,石炭系晚-早二叠系早期,海水向内陆退去,区内主要以过度相沉积为主。在本井田二叠系早期形成的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上,广泛发育沼泽泥炭环境,为4#煤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本区域地质环境相对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形成了稳定的且厚度较大的4#煤层。4#煤层形成的后期,在本区域发育一条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古河流。河流带来的泥沙迅速将4#煤层埋藏起来,同时也对4#煤层进行冲蚀作用。古河流源头东南方向冲蚀最为明显,表现在本井田区域1404工作面以后,这是因为古河流源头水流较大形成的冲蚀带较明显也对煤层破坏最严重。由于古河流水流方向也有可能遭受河流泛滥的影响,使得4#煤层上部的夹矸层数增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河流进入“老年期”,并渐渐废弃。在此基础上,又一次广泛的形成了泥炭沼泽环境,为2#煤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地壳活动加剧,本区域地质环境相对动荡,所以,2#煤层形成的厚度较小,稳定程度不及4#煤层,且中间有煤分层出现(3#煤层)。最后,由于地壳动荡加剧,在2#煤层形成的后期,本区域有新的古河流发育,同时也对2#煤层进行冲蚀作用。但此古河流会形成不稳定的砂岩体,不同程度的冲蚀2#煤层,表现为2#煤层的局部薄煤区域。由于河流不断的流动和冲蚀作用,所以直到山西组沉积结束,再没有形成可采煤层。这就是本井田2#、4#煤层沉积概况。 二、井田2#、4#煤层沉积层序 我矿开采的煤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煤层,为一套滨海相-陆相(河流、盆地)为主碎屑岩含煤沉积。上组煤层(2#、4#煤)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煤层,其沉积环境为海退时期陆相(盆地、河流相沉积)含煤沉积,该组主要由3~6个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层或煤线的沉积旋回组成,可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个旋回下部为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中部为深灰色泥岩夹薄层砂岩,上部为泥岩夹煤层(2、4号煤层)。其中底部的灰白色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层位稳定,成份以石英为主,燧石少量,颗粒支撑,次圆状-浑圆状。下组煤层(8#、9-2#煤)为晚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煤层,为一套典型的海侵相含煤及含少量碳酸盐岩的陆源碎屑岩组合,依据岩性组合、沉积旋回和含煤特征将其分为三个岩性段,顶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灰白色细-中粗粒石英砂岩,石英含量高,碎屑磨圆度好,发育低角度的板状交错层理、羽状层理,其中间为一套黑色、灰色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薄层中细粒砂岩。 依据陕西省府谷矿区冯家塔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综合垂直层序图(附图1)知: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1-4层(1#、2#、3#、4#煤)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底部为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的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砾岩,上部为小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的细砂岩、水平层理的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夹菱铁矿条带。井田2#、4#煤层赋存整体稳定,为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根据井田钻孔对比图揭示,井田部分钻孔揭露2#、4#煤层结构发生变化,煤层厚度变化大;直接顶板岩性变化大(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砂岩),局部煤层变薄;局部3#、4#煤层合层煤层厚度约7.5米,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厚度为2.0-2.5米。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局部为细砂岩,厚度1.2-4.85米。 三、2#、4#煤层变薄的主要原因 根据目前已揭露的地质资料分析,在2#煤辅运大巷延伸段薄煤区域(附图2),煤层直接顶板变为中、粗粒砂岩,在地质变化带边缘煤层铝质泥岩上部0.5米煤层呈马尾状,逐渐变薄、尖灭。 在1206工作面两顺槽在薄煤区域煤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局部层位有缺失现象(铝质泥岩及上部0.5米煤层缺失),煤层与顶板为假整合接触,煤层直接顶板为含煤屑冲积相含巨砾粗粒砂岩-中砂岩,交错层理,说明该段受古河流冲刷较严重,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较强。 此外,4#煤辅运大巷在掘至1403

文档评论(0)

cv7c8hj6b4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