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东卫志[精选]
《安东卫志》简体标点全本
(2014-03-04 21:37:27)
原文地址:《安东卫志》简体标点全本作者:海粥碗
??? 按:岚山区教育局督导室主任秦洪河同志在工作之余,自力更生,一己之力,无费无酬,历时多年,终将《安东卫志》整理出来,此项工作对于弘扬岚山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秦老师的意见,现将他传给给我的稿子贴出来,以充分发挥这一史料的价值,以资有识者借鉴参考,并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安东卫志再不会失传,在此向秦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表示敬意和感谢。
?
《安东卫志》
序(一)
? 安东卫地隶青齐,距淮临海。明初汤信国创筑卫城,添设墩台,分给屯田。防御器械,无一不备。因其地为海防首冲要地、南北孔道故也。且其地为山海雄观,鱼盐利饶,钟灵毓秀,代多伟人。孝廉赵应元曾纂《卫志》以纪其略。康熙七年,贡生苏敷生采辑旧本,历二载,《卫志》始无不备。双璧……(以上据《日照县志》补)世,捐五斗粟,延二三儒,参酌乎旧本,较订乎老成。集将竣,请明各宪,俾得附于州县之后。或有合于采风不遗□□□□耶。
堂之上,览其图形。谓边区之卫,沙卤土不可耕。昔所以资生者,仅赖鱼盐微利。值海禁森严以来,民多半菽不饱,士多短褐不完,或益加轸念耶。至于形势、户口,屯田之数以及忠孝节烈,虽不敢增益一字,然应纪者又不敢不矢公矢慎,随时记载,取旧志实迹而重加详定焉尔。其朝夕订正,刊刻成书者,则儒学李簠、经历司王麟胤、举人苏兰孙、庠生赵自修、杨大任、胡植纲、赵鸣珂等之功居多也。不才末吏如双璧者,式歌盛事,□能复赘一词。其踵事增华,专有望于后之重视夫今者。
上康熙十二年上浣日,赐同武进士出身安东卫掌印守备景陵赵双璧谨叙于公署之尚论堂。(印章二)
跋(二)
《阴符》曰:“机在目”,《南华》曰:“目怜心”。余尝取以为读书之法,参前倚衡,天机自见。若夫旷百世而相感,希圣希贤,则有中心之好矣。
余初令名山,蔡、蒙之外,皆明“卫”、“所”地,几议裁并,不能归郡县者,见朝廷重念边防之意焉。今降补安东卫参军职,三月以来,稽夺攘、严烽燧,惟恐陨越以贻羞。盖观感于《卫志》之新编,知官其地者良非易也。青鸐鸣矣,海不扬波,将兵者犹欲遵循纪律,为程卫尉,不为李将军,非体重念边防之意耶?
钱谷坐日照、诸城,摧科抚字不归两邑,归于守府。位在郎官之上,肃然二千石之彤幨,欲体重念边防之意。其为礼乐诗书,以说以敦,寓鹈锋于笙瑟,可知矣。况积代簪缨,俱霜暗青萍,以彼云裔,裛我泮藻,砻刀错玉,微大君子,而谁与归?
《志》既成,余未及勷翰墨,事探讨,惟有目击而心识。一言之出,求可对古人,一行之发,求可对今人。有人焉,取是书而读之,曰:“夫夫也,不可以对古人也,不可以对今人也!”余不亦获罪于余心与目也哉!
康熙十二年癸丑孟夏,安东卫经历清苑王麟胤谨跋。(印章二)
序(三)
稽古建官,卫庠未有设也。逮前朝成、弘之际,文教诞敷,人才彬郁,始命各卫创辟学宫,选立师儒。弯弓御侮下马草露布者得士,浸浸称盛矣。
安东卫距照邑九十里,绣壤缙处,华族姻联。余以丙午夏自蓬莱转此地,摄理学政者垂五六载。适值壬子秋杪,得奉部檄,较雠国志,余亦承乏其间。才薄识疏,勉自竭蹶,少参末议,乃知沿海诸卫事。洪武十有六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国公汤和,于东海诸边,延袤数千里,严设城堡,辖隶臬司,选练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尔得戢。安东遂成重地。
既而永乐纂统,报白沟诸役功绩,簪缨世胄,食采兹地。奕叶袭庥,垂三百余年。其间科第鼎盛,才名辈出。是以夏殷礼存,文献足征。遂同诸公及我多士,补辑遗文,搜讨旧典。风教礼乐之制,考诸故家;兵戎防御之备,询诸幕府。用付剞劂氏。家乘也而行且国史矣;方策也而行且日星矣。
余虽固陋,得附诸君子之末焉。是为序。
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安东卫儒学署教授事举人日照李簠题。(印章二)
叙(四)
皇帝御极之十一年,令天下诸郡邑各辑其山川、户田、民物、土俗以闻。由是穷陬僻壤,图籍之所未祥,輶轩之所不至,皆得陈诗贡俗敬献于圣天子之前,猗欤!真盛典哉!独念郡县之志,仅废于六十年之后,而我卫之志竟缺于三百载之前,使载籍云亡,老成雕谢,欲问其轶事而文献无足徵者,不几负朝廷而失大典乎?故纶音初颁,卫执事甚难之,谋及卫绅士耆老。余曰:“是无难,有家先人之手订者在,取而校之可不劳而书成。”盖我卫历三百载,国典虽亡,而家乘犹著。昔孝廉赵公采辑于八十年之先,而余先叔父笃志著述,复集成于八十年之后,其朝夕拮据者阅三载余。当其时,纶音未尝颁也,执事未尝谋也。身处三百载之下而亟取三百载以来缺焉不及详之事,而论次之、纂集之,几疑其散佚而无定巳。乃先叔父不避其疑,不辞其艰,加意修明,踵事增华。或有参于先世之断简残编,或有证于昔时之勋戚世胄,或有得于闾阎之讴吟论说。其于忠孝节义未敢有溢词有偏见焉。可谓无幽弗阐,无事不备矣,然犹虑其持论过严,近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