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虚词汇总[精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用文言虚词汇总[精选]

1、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2、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3、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5、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6、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1、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1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2、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3、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2、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3、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1、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3、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1、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1、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3、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4、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1、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2、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3、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5、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2、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1、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