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中扎科乡村科村赵玛山体滑坡[精选].docVIP

德格县中扎科乡村科村赵玛山体滑坡[精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格县中扎科乡村科村赵玛山体滑坡[精选]

德格县中扎科乡村科村赵玛山体滑坡 调查评价报告 地矿眉山工程勘察院 2010年7月 1、前言 1.1任务由来 受德格县规划和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委托,地矿眉山工程勘察院对中扎科乡村科村赵玛山滑坡进行现场调查。 1.2工作目的和任务 依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相关规程规范及委托方要求,其目的是对该滑坡体进行现状调查、评价,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作出预测、评价。具体任务是确定已有滑坡体的特征、形成机制、规模、分布范围,预测其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及其次生灾害对影响范围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危害性。 1.3位置与交通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区,行政上隶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管辖。中扎科乡镇位于德格县东部约185km,位于G317国道北侧,有乡镇道路与G317国道相通,距G317省道约55km。 村科村赵玛山滑坡位于中扎科乡西约15km,距德格县约200km。滑坡区有一条宽约1m的小路通至外围机耕道,距机耕道约3.5km,机耕道宽约3m,起点距外部乡镇公路约3km,总体滑坡区交通较为不便。 2、地质环境条件 2.1气象与水文 该区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受青藏高原寒冷气流控制,具有典型的高寒山区气候特征,总的特点是平均气温低,降雨量少,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东北部0℃以下,1月平均气温-2.8℃,最低温度-20.2℃,7月平均气温14.5℃,最高温度32.2℃。无霜期81天,年均日照时数2044小时。根据德格县气象局1971年至2000年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22.1mm,年际间变化较大,年降雨量最大为782.7mm(1995),最小为423.8mm(1973年),每年降雨集中在6-9月,其降雨量达500.9mm,占全年降雨量的80.0%,月平均降雨量最多为133.9mm(7月),最少为1.6mm(12月);最大24小时降雨量为40.8mm,最大30分钟降雨量为19.3mm,最大10分钟降雨量为17.3mm。 根据气象统计资料,境内5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为41mm,2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为35mm,1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为30mm。根据已经调查的泥石流资料表明,德格县境内泥石流发育地区的降雨量特征是:日降雨量25mm以上或10分钟降雨量达12mm,将会发生泥石流。 以上气象特征有利于岩土体的风化剥蚀,特别是季节性降雨量的加强,对区域地质灾害有诱发和加剧作用。 2.2地层岩性 现将滑坡区及其邻近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①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T2z):出露于滑坡体后部边坡地带,厚513m—1000m。为灰、灰黑色厚层-块状砂岩夹砂质板岩及薄层状灰岩。 ②第四系残坡积层(Q4edl):分布于滑坡体两侧及前、后缘以外的区域,厚0.6m—3.0m,由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夹碎块石组成。 ③第四系滑坡堆积层(Q4del):位于滑床边坡下部,厚2.5m—7.5m,由碎块石土组成。 2.3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 调查区内地质构造属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头部向中部转折部位与金汤弧型构造西翼之南缘和雅江旋卷构造的西北部分。岩层在后期构造作用挤压下,断裂和褶皱比较发育。受大的地质构造影响,岩体中大致发育两组裂隙,走向分别呈北东、北西向,呈“X”型展布,倾角较大,局部近直立。 区内地貌类型主要为高原区深切窄谷台原地貌,切割深度200m—300m。台顶起伏较大,呈垄状;谷底宽50-100m,较开阔、平坦,谷坡较陡,倾角25°—40°;沟谷迂回曲折。滑体后缘为一高约260m陡坡地形,地形坡度35°—50°。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烈度区划图(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修订版),德格县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第一组,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2.4水文地质 区内山地基岩主要赋存碎屑岩孔隙、裂隙水,第四系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及分布受地形、气候、地质构造、岩性等因素的控制。总体上看,地下水分布不匀,碎屑岩孔隙、裂隙水泉水流量一般0.04l/s—0.7l/s;松散岩类孔隙水流量一般0.02l/s—0.06l/s。地下水接受大气降雨、地表水及后缘地下水的补给后,由山地至沟谷至河谷迳流排泄,沿途遇阻水岩层或陡处以泉的形式排泄。 3、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 3.1滑坡特征 3.1.1边界条件及规模 该滑坡体已发生剧烈滑动破坏,灾害体边界非常明显。后缘出现一明显的滑壁,高约10cm—50cm,坡度35°—45°,前缘为滑坡形成的滑坡堆积物,层厚2.5m—7.5m;两侧边界均受滑坡形成的侧壁地形控制。 根据现场调查,确定该滑坡体横向平均宽约120m,纵向平均长约875m,面积105000m2,滑体平均厚度约5m,体积约52.5万m3。为高位、中型、薄层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