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精选]
雲南民國四大名中醫之
戴麗三醫療經驗選
序
祖國醫藥學,是我國人民幾千年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在党的中醫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我省在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
為了繼承老年中醫的學術經驗,現將我省已故著名老中醫、原雲南省衛生廳副廳長戴麗三同志的部分診療經驗(包括論著及醫案兩部分),由其子女組成整理小組,輯成《戴麗三醫療經驗選》一書。
戴麗三同志,家學淵源,繼承祖傳醫學,積四十餘年豐富的理論與臨症經驗,學術造詣較深,在我省人民群眾中享有一定的聲譽。本書論著部分選收了戴老醫師的部分學術論文,從中可以看出他對祖國醫學的刻苦鑽研,以及某些獨到見解,從而易於瞭解他的學術思想及臨症經驗。醫案部分包括了內、婦、兒科及其他各科的一些疑難重症,藉此可以窺見作者是如何應用其精湛的中醫學術理論指導臨床實踐,以解決臨床中的複雜問題,使不少險惡重症得以轉危為安。由此亦可得知作者遵古而不泥于古,靈活精當地運用辨證施治規律於臨床實踐,體現了防微杜漸,一切從病員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卓越的醫療思想,以及許多難能可貴的獨到經驗,可供中西醫務人員研究參考,亦資後學者臨床借鑒。
雲南省衛生局
一九七九年七月
前 言
《戴麗三醫療經驗選》一書,是戴麗三老醫師臨症四十餘年的部分學術研究成果和醫療經驗,包括論著和醫案兩部分。
他生平治學謹嚴,除繼承其父戴顯臣學術思想和臨症經驗外,並努力鑽研四大經典和歷代名家著述及醫案。他自己的論著中,持論客觀,有繼承有發展,臨症一絲不苟,不固執己見;遵古而不泥古,強調從病員實際出發,靈活運用中醫理論,立方遣藥以喻嘉言“先議病,後議藥,有是病,用是藥”的思想作指導。因此,能做到經方時方並用,並能靈活化裁。基本上做到了病有千變而方亦有千變,體現了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及審證求因、辨證施治的精神。所輯存之醫案及按語如實地記錄了患者之病情經過和原委;闡明了每一病案所運用的理、法、方、藥的關鍵所在,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上病下取,正治、逆治等治療法則的具體運用。
醫案和按語的初稿,是他生前在原省衛生廳的直接領導與支持下整理出來的。但因他不幸於一九六八年患腦溢血病逝,此稿遂擱置至今。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和党的中醫政策的指引下,省衛生局作出了重新整理《戴麗三醫療經驗選》的決定,同時在省衛生局的直接領導與雲南中醫學院和昆明醫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初稿的基礎上,仔細查對了醫案的原始記錄,走訪了部分患者,考查了遠期療效,核對了原來引用的中醫文獻,並補加了部分按語。為使讀者易於了解他的學術研究成果和診療經驗,我們整理了他的部分論
著,便於讀者與醫案相互參證。繼本書之後,準備將他臨症以來行之有效的常用方與經驗方續加整理,另版刊行。
本書定稿時,承蒙許子建老師和個舊雲錫職工醫院張震醫師審閱並提出寶貴意見,特此致謝。
由於我們經驗不足,水準有限,錯誤和不足之處,望同志們批評指正。
整理者 戴慧芬戴天載
嚴繼林戴若碧
一九七九年七月于昆明
目 錄
論著
調和營衛與桂枝湯……………………………………………1
姜桂苓半湯的組成原理及臨床運用…………………………13
三豆湯及其加減方的臨床運用………………………………17
麻黃人參芍藥湯亦治咳血之良方……………………………27
麻疹論治………………………………………………………29
牙痛論治………………………………………………………37
醫 案
暑溫夾癘………………………………………………………4l
夾陰傷寒………………………………………………………44
頭痛八例………………………………………………………48
撚頸風…………………………………………………………55
傷寒太陽少陰兩感證…………………………………………57
太陽少陽合病…………………………………………………59
太陽陽明合病…………………………………………………59
三陽合病………………………………………………………61
寒入厥陰救逆…………………………………………………62
高年中風………………………………………………………64
類中風…………………………………………………………65
真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