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与严复[精选].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纾与严复[精选]

林纾(1852~1924),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我国近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文、小说、诗歌、传奇、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诣和贡献。 林纾的主要译作 严复(1854 ~ 1921),福建侯官人,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译八大名著 赫胥黎《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亚当·斯密《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斯宾塞 《群学肄言》 Study of Sociology 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 On Liberty 甄克斯《社会通诠》 History of Politics 孟德斯鸠《法意》 De L’esprit des Lois 约翰·穆勒《名学》 A System of Logic 耶方斯《名学浅说》Primer of Logic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器物”无法抵御外敌入侵时,转而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出于同一时代的林纾和严复抱着救亡图存、保种保国的目的和热情,翻译了许多外国著作,对“启发民智”起到了积极、重大的影响。“启发民智”的目的使得他们在选择翻译文本时力求为翻译目的服务,在应用翻译策略时也试图达到翻译的目的。两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近现代两位伟大的翻译家。 (一)林纾、严复所处时代背景及翻译目的: 林纾(1852-1924年)和严复(1854-1921年)都生活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 林纾的翻译生涯从翻译活动和翻译特色等方面可分为早期( 1897 - 1907 年)—— 投身翻译,醒世救国;中期(1907 - 1911年) ——以译书之实业,为政治之所用;后期( 1911年之后) ——政治落魄,笔走无神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思想变化均影响到他的翻译,而且每个阶段的翻译总体都表现出“政治为灵魂,翻译为实业”的特点,即在三个阶段中,林纾均以翻译为实业,来实现他“爱国与救世”的政治目标。 严复则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来启发民智,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二)翻译目的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 严复:严复选择的翻译文本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包括法律、政治、经济、逻辑学、伦理学和哲学等众多方面。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来启发民智,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林纾:林纾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文学,是他期望以文学翻译来启发民智。他以“欧人志在维新”,外国作家“多以小说启发民智”为例,曾言:“余老矣,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我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摅其胸臆” 。显然,他的翻译动机及旨趣都是寄望从外汲取营养以提升民智,改革现状。 (三)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运用 1.严复的基本翻译策略—归化意译 1.严复的基本翻译标准:“信、达、雅”三字原则 原文: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坟堆),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外形,轮廓)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植被)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峡谷)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