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发音[精选].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语发音[精选]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语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字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音标。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录 [显示隐藏] 1 语音 2 作用 3 汉语拼音化 4 参看 5 外部链接 [编辑] 语音 汉语拼音分声母和韵母。韵母是a、o、e、i、u、ü。声母有b、p、m、f、d、t、n、l、g、k、h、j、q、x、z、c、s、r、zh、ch、sh。除此之外还有混合的音如in、an、iu、iang等等。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声调一共有五种: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ˉ”);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不标调。 [编辑] 作用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汉语发音的规则。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完全用汉语拼音写出来的文章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只是一种阅读的帮助。 [编辑] 汉语拼音化 除中文、日文以外,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使用拼音文字。中国文改积极分子为了发展出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正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分词连写和分化定型同音词等问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从80年代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中国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经放弃了汉语拉丁化的计划。 [编辑] 参看 汉语 普通话 国语 注音 注音符号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法 通用拼音 [编辑] 外部链接 购买 ISO 7098 文件 (/iso/en/CatalogueDetailPage.CatalogueDetail?CSNUMBER=13683) ISO-7098 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国际标准) (/ReadNews.asp?NewsID=103)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zhengcifa.html) 拼音文字网,有关于汉语拼音文字的讨论 (/bbs/1951/) 来自“/wiki/%E6%B1%89%E8%AF%AD%E6%8B%BC%E9%9F%B3” 普通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普通话) 普通話是被中國大陸採納的一種作爲漢語的官方發音。它是以北京話爲標準音,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爲語法規範的大陸漢語標準。 現在說漢語的地區或說漢語的人對其有普通話、國語和華語三種說法,這三種稱說,在中國大陸稱“普通話”,在臺灣稱“國語”,在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稱“華語”。三種稱說,名稱不同,但實質相同;三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 當然,這三種稱說從來源和使用範圍上看,又有一定的差別。 “普通話”這個名稱,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語言學者使用。比如1906年,朱文熊在“切音運動”中就提出了推行與文言、方言相對的各省通用之語“普通話”的構想。後來,黎錦熙、瞿秋白、魯迅等陸續對“普通話”有過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爲了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國語”這個名稱可能引起的誤解,1955年10月相繼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決定將規範的現代漢語定名爲“普通話”,並確定了普通話的定義和標準。其中“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國語”這個名稱也是清朝末年提出來的。1909年(宣統元年),清朝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1910年,資政院議員江謙在《質問學部分年籌辦國語教育說帖》中提出了“用合聲字拼合國語,以收統一之效”的主張。後來,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都沿用“國語”這種稱說,臺灣至今仍這樣使用。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說: 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爲普通話,需進一步規範,確定標準。這種事實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是什麽呢?這就是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爲標準音的普通話。爲簡便起見,這種民族共同語也可以就叫普通話。 目录 [显示隐藏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