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古诗文命题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中考古诗文命题分析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建构文言知识体系 ——四川省2013年中考古诗文部分分析报告 曾生辉 唐军祥 刘旭东 王术华等 前言:(一)寻踪览迹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嵩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1.作文中引用的大量纳兰容若的词句,显然是平日积累的结果。 2.作文中引用的纳兰词,与段落内容、语体风格、文章中心、情感表达浑然一体,显示了较高的写作造诣。 3.作者显然对纳兰容若有比较多的了解,流露出明显的情感、态度倾向。 4.大胆猜想: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了这篇作文,作者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气质才华又会怎样? (二)国学之力量何在?——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11月28日的《南方周末》出了一个专版,研讨“国学的力量”,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刘笑敢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国学之力量何在?》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著名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对他讲,1950年代,全家迁到台湾不久,先是丈夫被捕入狱,接着自己怀抱着吃奶的女儿也被收入监中。极度悲痛中油然浮上心头的是幼时熟记的《论语》,一字字,一句句,涵咏,默诵,儿时不懂的句子刹那间豁然开朗,给了她足够的慰藉和力量。 看来,多读古诗文,感知古诗文的魅力,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关键时刻拿分,而且在人生潦倒时,可以给人智慧,让人坚强。如果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思考以上事例,那是不是意味着:积累不是目的,能力才是归依;背诵理解古诗文也不是目的,改变人、塑造人,让他们“诗意地栖居”才是永恒的追求? 文言文考试作为检验和评价这种“归依”和“追求”的一把尺子,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将就2013年全省中考古诗文命题的情况作一些分析,请各位专家、老师指点。 中考语文古诗文考什么?----课标是指引 中国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思想。《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师大版)》明确指出:7~9年级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能“诵读古代诗文”,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习古典诗文,并且能自己运用“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古典诗文。《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也强调中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中学生加强古代优秀诗文的学习和积累尤为重要。 表一:新课标(2011年北师大版)古诗文部分目标解读 内容解读 能力理解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识记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A级、B级,积累理解。 2.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A级、B级,积累理解。 3.借助课内掌握的文言词句的知识,解决课外文言短文考察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如词义、句意等。 3.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4.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选文的中心,把握文段的主旨,创造性地回答相关问题。 4.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D级,分析综合。 5.对文学作品的初步赏析和评价。 5.运用表达、评价、鉴赏。 能力层级:E级, 鉴赏评价。 (一)关于“浅易”的理解 新课标说,“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从词面上看,“浅易”即浅显,即容易接受、容易认识、很容易懂。(《辞海》827页)经过对2013年各地市州试卷进行综合分析,我们打算从选材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从材料的来源理解“浅易” 11个地市州选文均是课内讲读课文,成都、绵阳等四地选用课内略读篇目,攀枝花、雅安则集录不同课文中的几句话进行解释,选文多为课内讲读篇目,考查范围更大。教师重点讲过的课文再考,所学即所考,以学定考,就目的而言,是测试学生初三学业结束应该达到的能力和水平,具有普适性;就考点和内容而言,学生容易接受,自然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从材料的内容理解“浅易” 那么课外的选文呢?材料与学生是“包办婚姻”,掀开盖头才能看到真面目。从11个地市州选用的课外文言文选段看,多出自史籍和文人随笔,写人叙事类的文章占了9篇。这一类文章都有比较清晰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学生比较容易认知、比较容易懂。当然,这类文言文,因为学生没有见过,主要考察学生的文言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功能只是选拔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些难度,也体现了试卷的区分度。 从材料的篇幅

文档评论(0)

845375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