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肝脏疾病检验要点
胆汁酸肝肠循环 胆汁酸是脂类食物消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是机体内胆固醇代谢的最终产物。初级胆汁酸随胆汁流入肠道,在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同时,受到肠道(小肠下端及大肠)内细菌作用而变为次级胆汁酸,肠内的胆汁酸约有95%被肠壁重吸收(包括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回肝脏,经肝细胞处理后,与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道再经胆道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肝肠循环。胆汁酸体内含量约3~5g,餐后即使全部倾入小肠也难达到消化脂类所需的临界浓度,然而由于每次餐后都可进行2~4次肝肠循环,使有限的胆汁酸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了脂类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 (3)胆汁酸肝肠循环: (4)胆汁酸的功能: ①促进脂类消化 ②促进脂类吸收 ③抑制胆固醇从胆汁中析出沉淀 游离型胆汁酸 结合型胆汁酸 (二)胆汁酸代谢障碍 1、胆汁酸合成障碍: 肝细胞损伤 胆酸(CA)与鹅脱氧胆酸(CDCA)降低甚至比例倒置 2、胆汁酸向肠道排出障碍: 胆汁酸反流入血,血中胆汁酸明显升高 3.胆汁酸肠肝循环紊乱 胆汁酸主动吸收部位为回肠末端,回肠切除, 肠分流术,结肠炎症患者会产生胆汁酸代谢紊乱, 出现不同程度水性腹泻伴脂肪泻 4.胆汁瘀积病变时胆汁酸代谢紊乱 胆汁酸逆流入血 (三)血浆酶异常 1.肝脏合成酶类:胆碱脂酶、凝血因子、铜蓝蛋白; 2. 肝细胞内酶: ALT、AST 3.肝脏阻塞性疾病酶活性改变:ALP、GGT 4.肝硬化疾病酶活性改变:单胺氧化酶(MAO) (四)血浆蛋白异常 第二节 肝功能试验 血清(浆)蛋白 测定血清酶测定 血清胆红素测定 血清胆汁酸测定 血氨测定 一、血清(浆)蛋白测定 (一)总蛋白、白蛋白、及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 1.总蛋白测定 化学法(双缩脲法 )、物理法、染料结合法、电泳法 染料结合法(BCG、BCP)、沉淀法 2.白蛋白测定 3.A/G比值 【参考范围】 总蛋白 60~80g/L 白蛋白 35~55g/L 球蛋白:15~32g/L A/G比值: 1.5~2.0/1 【临床意义】 严重肝病时,肝脏合成分子量小的蛋白质能力降低,血中 白蛋白浓度减少;而免疫系统、单核巨噬细胞合成球蛋白增加, 导致A/G比值减少。严重则会出现A/G比值小于1,称为A/G比值 倒置,表示肝功能损害严重。 (二)纤维蛋白原测定 (凝血因子Ⅰ) 测定方法:分为三大类 ①根据纤维蛋白原的生物学特性测定方法 ②根据纤维蛋白原理化性质而建立的测定方法。 ③根据纤维蛋白原免疫学特点而建立的测定方法。 【参考范围】 2.22~4.22g/L(热沉淀比浊法) 【临床意义】 (1) 纤维蛋白原增加:①感染;②无菌炎症;③其它。 (2) 纤维蛋白原减少: ①严重的肝脏疾病; ②其它疾病引起纤维蛋白原减少的疾病。 (三)甲胎蛋白(α1-fetoprotein,AFP)测定 测定方法: 【参考范围】成人 10~30μg/L 400μg/L作为肝癌诊断标准 【临床意义】 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斑点免疫结合法、火箭电泳放射自显影法、酶联火箭电泳法等 (1)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标准:血清AFP测定值超过500μg/L(500ng/ml) ; (2)活动性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其它肝病病人的诊断.一般500μg/L以内 (四)其它 【临床意义】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和遗传性色素沉积症. 1.铜蓝蛋白测定 【参考范围】 52.9~167.7 IU/L 【临床意义】 升高:再障,遗传性血色素沉积症铁沉积 降低:缺铁性贫血,炎症,肿瘤,营养不良,肝脏疾病 2.转铁蛋白 【原 理】 双联吡啶法 【原 理】 铜蓝蛋白具有氧化酶活性 【参考范围】 TIBC 男 50~77μmol/L 女54~77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为33.0%~35.0% 连续监测法测定ALT (1)原理: L-丙氨酸 + α-酮戊二酸 ALT L-谷氨酸 + 丙酮酸 LDH 丙酮酸 + NADH + H+ L-乳酸 + NAD+ 知己监测法:340nm处连续监测到NADH的消耗量,从而计算出ALT活性浓度 双试剂法 :首先使血清与缺少α-酮戊二酸的底物溶液混合,37℃保温5分钟,将标本中所含的α-酮酸(如丙酮酸)消耗完,然后,加入α-酮戊二酸启动ALT催化的反应,在波长340nm处连续监测吸光度下降速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