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碧水蓝天的承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了碧水蓝天的承诺.doc

为了碧水蓝天的承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半个世纪前,一曲《我的祖国》唱得回旋婉转,荡气回肠。这条“大河”就是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1.7亿的中国第三大河――淮河。在中华腹地上,它默默流淌了上百万年,甘甜清冽的河水滋养了两岸祖祖辈辈的居民。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曾有人问及居住在淮河边的孩子:“水是什么颜色?”答曰:“黑色。”这时的淮河,劣V类水比重超过50%。所谓劣V类水,即是“不可饮用,不可工业用,不可农业用”的水,科学地说,已不是“水”!   是什么使“碧水”变成了“黑水”?回顾历史,我们都清楚地记得,在此前的十多年里,中国大地经历了深刻的变革。1978年,淮河边的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开始“变法”,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村村办厂,镇镇冒烟。人们用最简单的工艺,加工淮河流域丰富的农副产品:纸浆造纸、皮革鞣制、粮食加工及酿造等等。仅仅十余年之后,整个淮河流域已是污水横流,民众苦不堪言。   污水之灾,远甚洪涝干旱、盐碱风沙。污水所过之处,鱼虾绝迹,草木不生,流域人民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此情此景绝非仅限于淮河流域。一时间内,长江告急!松花江告急!黄河告急!海河告急……一场“黑水”风暴席卷了经济正在崛起的中华大地。   保卫家园,守护环境,无数的儿女为母亲河受到的伤害流泪叹息,无数的志士为母亲河的再度变清辛劳奔波。水清不是梦,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也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李爱民教授团队多年来执著的坚守与追求。   传承责任   ――治浊扬清为民生   2008年,“化工废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树脂吸附作用机制与技术”课题获得了该年度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该课题的负责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李爱民又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于201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李爱民教授率领的团队被评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2012年又被评为科技部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当记者说起他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获得的一系列殊荣时,李爱民特别指出,首先要感谢自己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张全兴教授。   张全兴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环境工程及高分子科学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就以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将大孔树脂的研究及应用率先引入环境工程领域,全身心投入到环境问题的治理与改善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积累,张院士自主研发并逐步完善了依托树脂吸附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与资源化技术,开创了“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资源化”的新领域,该技术不仅实现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有效治理,还实现了废水中污染物的回收利用。这一创新成果在全国十余个省份、30多家企业得到很好应用,每年处理化工废水300万吨,从废水中回收化工原料约4万吨,价值2亿元左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让我们想起张全兴院士多年前的一个形象比喻:“为治理污染,原来企业往废水里扔钱,现在是要帮他们从废水里捞钱。”   李爱民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仅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每年产生的废水就达上百亿吨,其中农药、染料、医药及中间体等生产废水因其浓度高、毒性大、色泽深、酸碱性强、含盐量高、难以生物降解而很难治理,也成为众多科学家孜孜求解的难题。张院士的研究成果对解决这一顽疾、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正因如此,自2000年师从张全兴院士攻读博士学位起,李爱民就下定决心追随导师的脚步,沿着毒害有机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02年博士毕业后,李爱民继续在张全兴院士大团队从事高盐份废水中水溶性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针对商品化的树脂吸附材料对水溶性有机污染物吸附容量小、吸附能力弱的缺陷,通过树脂功能化修饰,研发具有离子交换与吸附双重功能的新型复合功能树脂及高比表面积、高吸附容量酯基吸附材料,实现了水溶性有机污染物的资源化,研发的复合功能树脂及酯基树脂通过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并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依托新型吸附材料,建立几十项水溶性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的示范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申报的“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项目获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李爱民经常以钱伟长先生的名言告诫自己,教育学生。谈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他认为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我的导师张全兴院士曾经教导过大家,科研工作者要牢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知识分子只有与社会经济同频共振,只有真正为国家、为人民办实事,自己的学问才能做得有价值。”   目前我国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双重压力,饮用水安全也受到严峻挑战,该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可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