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民俗文化[精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充民俗文化[精选]

南充民俗文化 【服饰】  清代南充城乡居民多着家织土布长衫、短褂,服色男性以靛青、毛蓝、灰色、白色为主,女性多为红、绿色,超腰齐统裤为男女共同样式。成年男子多用蓝、青色或白布束腰,贫穷者用棉织带或草绳作腰带。富家男子一般着绸缎长衫、马褂、对襟、短衫,年轻女性多着旗袍,中老年妇女多着宽边、滚边、镶边斜扣大袖短衫,衣边及袖口多绣花纹图案。一般人家每人备有一套新衣,在走亲、上街、赶场穿用,俗称“盖面衣”。民国初期,境内出现中山装和西装,仅为少数官、绅穿着。普通人家,特别是体力劳动者,衣着无明显改变。民国20年(1931)后,细布(习称“洋纱”、“洋布”)传入,民间多用“阴丹”、“士林”、“克力登”和学生蓝等布料缝制衣服,样式除长衫、短褂外,逐步兴起制服、衬衫、大衣、裙子等。高小、初中学生着草绿色童子军服,系蓝色领带,高中男生穿芝麻呢中山装,打绑腿,女生穿旗袍和青色鞋袜。民国30年(1941)后,城镇居民穿土布和长衫、马褂的逐步减少,青年人和文化界人士多穿人字呢、卡机布中山装,少数人着西装,女青年喜穿蓝色开叉旗袍,夏天着胡绉裙和长袜短裤。农村男子仍以穿长袍、短褂和对襟短衣为主,妇女则普遍着大襟短衣,男女均穿超腰齐统裤、一般只在年节着新衣,平时穿旧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农民衣着的真实写照.  1950年后,现代棉织品、毛织品、丝织品逐渐取代土机织布,衣料、衣色、衣式开始更新。男子流行穿中山服、青年服、工作服,妇女流行穿列宁服、春秋衫、拉链衫、背带裤、连衣裙。冬季时兴翻领棉大衣、海湖绒短大衣,机织棉布、“卡机”、“斜纹”、“灯芯绒”为普遍使用的衣料。男子衣料颜色以青、蓝、灰色为主,妇女多为蓝、黄、粉红、紫红等,富裕者多使用毛、呢、丝绸衣料。1952年,推销苏联花布,提倡男女均穿花衬衫。农村,长衫、马褂逐渐绝迹,部分男子仍着对襟短衣,中老年妇女大部分仍穿大襟短衣,超腰齐统裤被新式男女下装替代。“文化大革命“中,穿着色彩艳丽、款式新颖的服装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度出现“军装热”,中青年以穿草绿色军装为时髦。“军装热”一过,社会上不分男女,衣着基本上为灰、青、蓝、白诸色。  改革开放以后,服装面料、款式及花色逐渐多样化。衣料有化纤、混纺、毛呢、丝绸、麻纱等,棉织品开始失宠,款式有中山装、西装、夹克衫、牛仔服、运动服、风衣、羽绒服等数十种,青年男女流行直筒裤、喇叭裤、小脚裤、牛仔裤、直角裤等,女青年时兴穿西装裙、百褶裙、连衣裙、连衣超短裙、马裤、短裤、健美裤、绣花短袖衫、翻袖折皱花云耸肩衬衫等。1985年后,春秋两季流行带帽风衣,冬季流行毛衣、防寒服、太空服和呢子、皮质大衣。女性夏季穿长裙、大摆裙、西装套裙、旗袍裙、无袖连衣裙、无袖短衫等。1990年后,时装款式、花样翻新,舒适、方便,纯棉织品重新走俏,服装花色品种丰富多彩。年青女性衣着强调大色块、流行色、突出身材曲线,男青年着装讲究风度,强调气质。中老年着装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款式多样,色调也打破青、蓝、灰的传统而丰富多彩,着鲜艳服装的老年妇女已不少见。童装更是花色繁多,五彩缤纷。进入21世纪,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观念进一步发生变化。服装款式、品牌、花色、面料种类繁多,春、夏、秋、冬季节性服装应有尽有,高、中、低档各式服装一应俱全。人们穿着讲究品牌、质量、档次,追求名牌,一套服装上千元的随处可见,数千元、上万元的亦不罕见。夏季,女青年喜穿吊带衣、无袖短衫等背心式上装和超膝以上的短裤、短裙,并以低胸、开背、亮肩、露脐为时髦,男青年多着T恤衫、背心式短衫和宽松式短裤,中老年着装也开始向青年型转变,大都喜穿款式新颖的服装,爱美已不是青年人的专利。 ?【饮食】  清代和民国时期,境内民众大都生活艰难,节俭度日,多以稻米为主食,兼用面食及杂粮,也有以玉米、麦面、红苕为主食的。普通农家平时大都一天只吃两顿稀饭,用泡菜下饭。农忙时一日三餐,中午吃顿干饭,饭中掺以红苕、萝卜、酸菜等。多数农户口粮不足,用糠、麦麸、瓜菜、野菜等充饥,“红苕半年粮”、“糠菜半年粮”的情况较为普遍。城镇普遍一日三餐,中午吃顿干饭,每月打两次“牙祭”,故有“一天两顿稀,初二十六打牙祭”的俗语。凡遇红白喜事、寿庆和接待宾客,皆尽力置办酒席。普通人家多是“八碟八碗”、“九大碗”、“十大碗”,以猪肉为主,且越肥越好,一桌用肉五斤以上称“好席”,三斤以下称“孬席”。富豪人家宴席除猪肉外,还用鸡、鸭、鱼、鳖、海参等。农户大都于年前宰一头猪,腌制成腊肉、腊油,备年节和火工、来客时食用。城镇餐馆一般只经营稀饭、干饭、面条、包子、馍馍、凉粉等大众饮食,少有上档次的菜肴。  1950年后,民间膳食习惯逐渐改变,城乡均一日三餐,早上多吃稀饭,馒头,用泡菜下饭,中午吃干饭,配以菜、汤,晚上吃干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