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刘明岭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 目的要求 【掌握】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及瘀血的脉症。 【熟悉】惊悸的成因及证治;吐、衄、下血的成因及预后。 【了解】惊、悸、吐、衄、下血、瘀血病证的概念及合篇的意义。 【背诵】条文:10、11、14、15、16、17。 重 点 1、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 2、瘀血的脉证。 概 说 一.七种病证的概念 (一)惊悸——惊是受外界惊恐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悸是由气血虚弱、心失所养而引起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主的症状。 (二)吐血——血从口中吐出. (三)衄血——鼻、齿齦、耳、舌及皮肤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证。 概 说 (四)下血——大便出血。 (五)胸满——是瘀血中的一个症状。 (六)瘀血——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及瘀积于器官内的。 二、七种病证合篇的意义 这些病证与心和血脉有密切关系,所以合为一篇论述 . 原文讲解 一、惊 悸 (一)成因 从脉象论述惊悸的成因 [原文1] 寸口脉 动——惊:惊自外来,“惊则气乱” 故脉动不宁 弱——悸:悸自内生,气血不足,故脉弱无力 蜀漆为常山苗,如用量过多,常致恶心呕吐,后世有用常山、白薇(陶弘景)代替。本方可用于治疗心阳不足之心动过速或房颤发作而伴有惊悸不安者。 2.水饮致悸的治法 [原文13] 心下悸——水饮凌心,心阳被遏 (病机) 治法——蠲饮消水、宣发阳气 半夏——蠲饮降逆 麻黄——宣发阳气,协半夏通阳化饮 郁遏之阳不能过发,凌心之水不易速去,故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 临床表现:心下悸,咳唾稀涎或喘或呕,胃中不适,胸脘痞闷,面部浮肿或兼畏寒,神怠,脉浮缓或迟缓。 医案举例 某男,58岁,入冬以来,自觉心窝部跳动,曾作心电图无异常,平时除有老慢支及血压略偏低外,无他病,脉滑苔白,予以姜半夏,生麻黄各30克,研末和匀,装入胶囊,每日三次,每次二丸,服后心下悸即痊愈。 半夏麻黄丸所疗心悸,非心气虚之悸,亦非失血或惊之悸,仍因水饮而心下悸,系实邪为患。 何任.《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12. 二、吐衄下血 (一)成因 1、嗜酒是吐血的原因之一 [原文7] 酒客咳,必致吐血——极饮过度,胃有积热,上熏于肺,咳伤肺络。 2、衄血与季节、经络关系 [原文3] (二)? 辨证 吐衄、下血脉证 [原文5] 面无血色——失血则气血不能上荣 无寒热——内伤 沉 - 主里,侯肾 弦 - 肝脉 ? 脉浮弱,手按之绝——阴血亏损,阳气外浮,阳不摄阴而血脱于下 下血 烦咳、吐血虚阳上扰心肺 (三) 治疗 1、吐血属虚寒的治法 [原文14] 吐血不止——失血过多,中气虚寒 (病机) 治法——温经止血 柏叶——收敛止血 马通汁(童便)——止血,引血下行 干姜——温胃和中以运脾胃而摄血 艾叶——温经止血 “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盖阳能统阴……气能生血……”《温病条辨.治血论》 适应症:吐血、溃疡病出血、鼻衄,见面色萎黄,苔薄润,舌淡,精神萎靡,血色清淡,属中焦虚寒或寒凝血滞的出血证用之。 6版教材云可将柏叶、干姜、艾,三药炒炭应用,则变辛温为苦温,温而不散,摄而不凝,使温经摄血之力更强。 2、吐、衄血属热的治法 [原文17]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阴不足,阴不足则阳独盛,迫血妄行。 治法——苦寒清泄,降火止血。 连、芩、大黄——苦寒清泄 “心为君火,化生血液……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血证论》唐容川 临床多见暴病新病,心中烦热而痛,虽吐血而精神不衰,面红、唇红、舌质红,脉实有力者,证属火热冲。 (四) 预后 1、辨脉证以决衄血预后 [原文2] 尺脉浮——相火内动 阴虚火旺,迫血上升—— 衄未止 目睛晕黄——肝有郁热 晕黄去、目睛慧了——肝肾虚热已退,阴复火降血宁——知衄今止 2、从脉证论述吐血的预后 [原文6] 脉数而有热——阴血消亡,气火亢盛 咳逆上气—气火上逆 死 不得卧——阳盛于上,不入于阴 三、下血证治 (一)虚寒便血证治 [原文15] 下血,先便后血——远血:脾气虚寒不能统血(病机)。 治法——温脾摄血。 黄土、术、附——温中祛寒,恢复脾脏统血功能。 草、地、胶——养血止血。 黄土——灶心土、伏龙肝,陈修园每以“赤石脂一斤,代黄土如神”。吸着作用,保护溃疡面而有止血作用。 可以炮姜易黄芩,也有将甘润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