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初探.doc

明清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初探   [摘 要]明清时期的中原理学形成了调和理学与心学兼容并包的特点。反映在文学理论上,曹端主张“躬行实践”,王廷相主张“文以阐道”和“文出自然”,崔铣主张“诗发乎情”,孙奇逢主张求真写实、直抒胸臆等。中原理学家的文学创作多以明道、忧国为主题取向,如曹端诗作强调父子、君臣之礼与忠孝节义,孙奇逢以诗阐道;内容上则注重性情、富有机趣,如曹端、何塘对伦理亲情的重视,王廷相对劳动人民感情的重视,孙奇逢、汤斌对清新自然的描写等。正是由于中原理学家博采众长,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勇于革除旧弊、树立新风,才最终形成了中原理学家兼容并包、为学求实、与时俱进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中原人文精神;兼容并包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2.008   明清时期,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北移,中原地区失去其有史以来就确立的国家核心地位,中原文化也发生蜕变,使其在文学主张、文学创作、审美取向等方面表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对这一文学现象及其深层文化成因的探讨,将有助于丰富中原文化与河南文学研究。目前,学界对中原理学家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多为哲学思想方面的探讨,很少涉及其文学成就。本文试图对河南理学家的文学主张、文学创作等作一概略分析,探寻明清时期河南文学生成的原因,以期为中原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文学视角。   一、中原理学家的文学理论主张   明清时期,中原理学适应时代发展,形成了调和理学与心学兼容并包的特点。这种状况影响了明末清初中原文人的处世原则及思维方式,也对其文学主张及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文学理论体现出融合开放、经世致用的特点。   曹端(1376―1434),字正夫,号月川,今河南渑池人,是几乎与明王朝同时诞生的理学家兼文学家,为学重“躬行实践”,把人伦日用之间“可见之施行者”编订成书,名为《夜行烛》,把孔孟之学视为夜行路上指引人前进的火烛。他在提倡程朱理学的同时,也注重心性的涵养与实践,注重知行合一。曹端的著作多以阐释儒家经典为主,像《夜行烛》《语录》等文学类作品不多,其仅存的7篇序文、16篇诗歌,质朴平白,不假藻饰,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风格与独特的书写方式。   明朝前中期,台阁体文风充斥文坛。荡涤台阁体文风的是以中原作家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为首的“前七子”(其余4位是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永宽认为:“‘七子’的两位领袖人物(李梦阳、何景明)都不约而同地舍盛唐而青睐风雅之音、汉魏之诗,正说明他们复古的目的,不在于模拟盛唐之诗,而在于以先秦、汉魏诗歌的高古之格摧毁雍容而无生气的台阁之体,以真情勃发的风雅之调一扫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诗坛之音,以古人之精神接今人之心目。”[1]此论评价公允,很有见地。   “七子”之一的王廷相是一位知名的理学家,在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兵科给事中,因不阿附宦官刘瑾、廖镗都等人,先后被贬,曾入狱,历任松江府同知、湖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王廷相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在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王氏心学刚刚兴起之际,他批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倡导“有用之学”和“治己之学”。王廷相主张为学为文态度应该认真求实、注重实践。他在《与彭宪长论学书》中指出:“若曰出于先儒之言,皆可以笃信而守之,此又委琐浅陋,无以发挥圣人之蕴者尔,夫何足与议于道哉!齐客有善为鸡鸣者,函关之鸡闻之皆鸣,不知其非真也。学者于道,不运在我心思之神以为抉择取舍之本,而惟先儒之言是信,其不为函关之鸡者几希矣。”[2](P510)他认为,做学问、写文章都要有认真求实、独立思考的精神,否则只能如“函关之鸡”,人云亦云。   文学创作上,王廷相提出“文以阐道”与“文出自然”。王廷相要求首先把“道”即内容放在第一位,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所说的“道”是指孔子的“帝王仁义礼乐之道”。他认为道寓于六经,而魏晋以后的文章几乎全是“文”而没有“道”,只有大力提倡载道诗文,才能廓清文坛积弊。在重视文章内容的同时,王廷相也认识到作品之艺术形式的作用,主张“无意于为文”,文学创作要自然而然。   浚川游于蜀者三年,得所著诗文杂说几三百余首,萃为帙而橐之。门人问曰:“群品效材,万象呈美,何若是多?子将以言示于世耶?饬旨?辞,归综于道,何若是严?子将以贤示于世耶?”浚川子不答。   门人退而思之,三日而再见,曰:“感于天机,万物皆入吾之会,虽言之而非溢言耶?存乎道符,言也举不畔其则,恐淆乱于外,而卓守其贞耶?夫子殆不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