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之为德”.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庸之为德”.doc

论“中庸之为德”   摘 要: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儒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几千年来对华夏的文明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极为漫长而深刻的影响。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宇宙观。“诚”是中庸德性观的轴心,联结天人,使之合一,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达到全体而完满的道德理想的可能性,这便是“中庸之道”。作为“中庸之道”所表现出来德性规范广泛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其功用表现为“正已正人”、“成已成物”,其理想的人格载体是“君子”,其理想的状态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因而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中庸 德性观 内涵实质 理论基础 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350-01   前言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儒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几千年来对中国历史及民族性格产生了漫长而深刻的影响。为此,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双重视角,对中庸思想的内涵和处延进行辩证的分析、诠释和解读,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批判地吸取其中的精华养份,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一、中庸的内在含义与形成过程   有关中庸的思想论述最早出现于先秦秦时期有关的文献,虽然这些文献没有明确地说出“中庸”一词,如《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周易》典籍中,有不少关于中庸的记载,如“有孚窒惕,中吉”,“得尚于中行,以光也”,“鼎黄耳,中以为实也”,“震索索,中未得也”,“中以行正也”等,在强调执中、中行中呈现出中庸之意。《左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周礼》中关于“中”的表述也不少,如“以刑教中”,“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大地官?大司徒》)。从上述先秦典籍有关中庸思想的论述来看,“中庸”均被理解为中国文化精神与哲学思想的直接诠释。   孔子总结了先贤中庸思想学说而加以创新,更为集中多次论述“中庸”,并提出了“中庸之道”这个命题。《论语》中有不少关于“中庸”的论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盛赞中庸之德的高尚,同时也指出实践中庸之道的难度,这便使“中庸”思想有了理性的德性规定的同时不断延伸了中庸思想维论的外延,形成了儒家哲学派的重要著作《中庸》体系化并发扬光大,“中庸”由此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至此,“中庸之道”开始全面发挥它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至南宋时期,朱熹将《中庸》从《礼祀》中抽出,单独成书,成为《四书》之一,“中庸之道”进一步权威化和普及化,成为“百姓日用百不知”的天下至道。   何谓“中庸”,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的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的含义。东汉郑玄 解释《中庸》说:“名日《中庸》者,以其论中和之为用也”。“中庸”之“中”,《说文》曰:“中,内也”。本义指内心合谐的境界。本训云:“中也者,和也,中为体,和为用,用者即用其体,故中和一也”,又云:“不偏而和,则与事物恰合,故又为当,意正如此”,这里说“中”既有内在的辩证规定,又有外在的的超越性,也就是说“中庸”之中皆为中正之意,表征一个恰切的“度”,意味着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意味着与生命和谐具有同行同构的心理内在性,这便是“致中和”。至于“庸”,《说文》曰:“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之曰”。用,就是实践,行动,是把握纷繁复杂的事情的度,并将这个度运用到生活与实践中。《糸雅?释诂上》云:“庸,常也”,《易经文言》:“庸言之信,庸言之谨”,以庸为常,具体指常行常道。可见“庸”有用和常两种意思。所谓“中庸”就是中而正,经常可用之意。《中庸》首篇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正理也”,明确地指出只有遵循千古不变的常理,行不偏不倚的道路,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诠释为“中庸只是一个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谓之中,以其不差异可常行,可谓之庸。未有中而不庸者,亦未有庸而不中者”。到了二程那里,将“中庸”提高为“正道”和“正理”,即天地间万事万物遵循阴阳平衡与相互矛盾运动调和的规律。任何事物包括自然与社会,无论当前呈现何种形态,最终将在矛盾中调和至相对中性的状态,这便是道,这便是中庸之道。从这处意义上说,“中庸”是种境界,这个境界,出发点正确,分寸适当,方法适宜,以不断自修为手段和载体,以物我和谐为特征和追求,既是对内在修养的一种不断调整与提升,又是对外在行为的一种准确的把握。可以说,它是可以贯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一条主线,是可以融汇与实现“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