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
中药学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其中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
秦汉时期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共载药365种。
魏晋南北时期
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载药730多种。 南朝刘宋时期雷学著《炮炙论》是先存最早炮炙专著。
隋唐时期
公元659年颁布的《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共载药844种。
宋代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乃世界药学史的重大事件。
宋元时期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的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
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全书52卷,收药1892种,付图1100多幅,付方11000余首。
清代
176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心增716种。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产地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等。
中药的采集
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一)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者刚开花时采收。
(二)叶类:叶类药材采集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三)花类: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由于花朵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收,采摘时间很重要。有效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银花、槐花、辛夷等,有的在刚开放时采摘最好,如月季花。
(四)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枸杞等;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该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如乌梅、青皮、枳实等。
(五)根和根茎类:古人经验以古历二、八月为佳,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六)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取树皮(肉桂多在十月采收,因此时油多比较容易剥离)。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类似,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收,如牡丹皮、地骨皮、苦楝根皮。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因品质不同,采收各异。如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采收;鹿皮应在冬至后剥取。
中药的炮制
一、概述: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二、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供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醋炒玄胡、香附,能增强止痛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三、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1.纯净处理; 2。粉碎处理; 3。切制处理。
(二)水制
1.洗; 2。淋; 3、泡; 4、润; 5、漂; 6、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飞朱砂、飞雄黄。
(三)火制
1、炒:有炒黄、炒焦、炒碳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灯炒法。
2、炙:将药材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炙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3、煅、将药材永猛火直接活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如煅牡蛎、煅石膏、煅血余碳等。
4、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重加热,或用草纸于饮片隔层分放的加热方法,称为煨法。
5、烘焙: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四)水火共制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的方法。
3、潬: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药物的干燥处理。
4、淬: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五)其他制法
1、制霜; 2、发酵; 3、发芽。
中药的性能
一、概述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作用。 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体体质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