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苑讲解中涉及到的生僻的字释义
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苑
讲解中涉及到的生僻的字释义
1、契(xie 、qì、qiè )
契:黄帝之玄孙、少昊之曾孙、蟜极之孙、帝喾之子、帝尧之弟,子姓,名契。别名阏伯,封号商,商部族的杰出首领,大约于公元前2096年--公元前?年在位,被尊为“玄王”。他是商族部落的祖先,也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先祖。
契(xiè),一作卨(栔),子姓,尊称阏è伯。上古时代汉族传说历史人物,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帝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出生于上古时代的商。封为契玄王,尧称帝时做为司徒。
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契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阏伯在公元前2400年,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中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契在他的出生地与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呕心沥血,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中国民间尊他为“火神”。契死后葬于封地,建有阏伯台,由于契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来。
“契”(qi)字,右边是一把刀形,左边的一竖三横表示是用刀在一块小木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它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结绳记事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记事方法———契刻记事。楷书的“契”字增加“木”旁”则表示这种契刻记事是以木条为材料的。后来“木”误写成“大”,就成了今天的“契”字。契的本义为刻,引申为指符契,又引申为指契约、文卷;用作动词,则有符合、投合之义。
契【qiè】古同“锲”,用刀子刻。
2、阏:读作 è yān
“阏è”字在一般作为古地名时读这个音。例如:阏è与yu,战国时韩邑,后属赵,故址在今山西和顺。
阏氏 yān zhì 汉时匈奴单于之正妻的称号。
阏伯?[è bó]? 子姓,名契(xiè,一作“卨”)。帝喾之子、帝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出生于上古时代的商(今河南商丘睢阳区)
3、簋(gui):
簋,读作“诡”(G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簋,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本字作“毁”,经籍作“簋”。商周时,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的时候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
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出土时,簋所见也是以偶数自合为多。
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
4、癸(gui):
癸guǐ天干的第十位。也用作次序的第十。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i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in)壬(rén)癸(gǔi)
妣癸:商代卜辞所见武丁的配偶除了妇好(即母辛、妣辛)、妇嬕(妣癸)、妇妌(母戊、妣戊)之外,还有妇嫀、妇周、妇楚、妇蛭、妇杞、妇妊、妇鼠、妇庞、妇妥等60多位,称为“诸妇”。
5、圭(gui):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6、甗(yǎn)
青铜甗:(汉语拼音:yǎn,粤音“演”)是汉族在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流行于商至汉代。甗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zěng, 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bì),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另可作为姓氏。
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chǐ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最独特的是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