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docVIP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介绍 发表时间:2010-12-06 10:28 浏览次数:175 次 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我国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   在讲台上挥洒数十年,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形成了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影响巨大,享誉全国。   曾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一身正气,一心为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小学教师。   肩负上海5届市人民代表、3届市人大常委、2届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重任,在25年代表生涯中,广泛调研、监督,为教育大声疾呼,促进教育立法,健全教育的保障机制。   81岁高龄仍执著于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凭借信仰与激情、坚守与超越,成为一代师者楷模。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形容于漪教书教得“着了魔”。熟悉她的学生则说,于漪老师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   从教近60年,退休近20年,于漪丝毫没有停止过追寻理想教育的步伐。如今已81岁的她仍在以各种方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影响教育、影响教师、影响学生。早年的学生退休了,来看望年迈的老师,却发现她活力四射,竟比自己都显得年轻。   2010年教师节,荣誉等身的于漪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很多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于漪根本就已经是‘教书育人’的代名词。”一位仰慕于漪的年轻教师在博客里这样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声。   与此同时,对于许多年轻教师来说,虽然于漪是一个让他们仰视与敬佩的名字,但在他们看来,于漪显然早已属于过去的“那一代”——只知奉献,近乎完美。当荣誉纷至沓来,当报道连篇累牍,当于漪越来越多地被置于聚光灯下,这个时代的人们不见得真正理解她,而有的人甚至尚未了解就选择了疏离。 2010年9月,记者走近于漪,试图通过她的亲身讲述,还原一个矗立多年且“被标签化”了的教育偶像,一个作为普通教师的于漪。 人淡如菊   简约的家饰、简朴的衣着,围绕于漪的一切,连同她本人,都显得简单、素净。唯有笑起来满脸的皱纹,似绽开的秋菊。   “我有洁癖,最爱打扫卫生。”离开人民大会堂耀眼的灯光,她亲自操持家务,照料家人,收拾屋子,挽着环保袋上超市、上小菜场……工作之外,于漪的生活和任何赋闲在家的上海老太无异。尝过她手艺的学生都说,于老师“烧得一手好小菜”。   “先生心疼我工作辛苦,批评我是‘工作狂’。我不反驳,但我心里知道,家庭和工作对于一个人,不能分孰轻孰重。我是两头重,两头都不放手。只有家庭生活和谐了,才能保证一份投入工作的好心情。”于漪望望先生所在的屋子,转头就笑,笑着笑着,抹抹眼角,还是笑。   面对荣誉,于漪显得非常谦逊:“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我本人,也就是个普通人。”   既然是普通人,就不可能对“人间烟火”不为所动。退休前,有许多次上调或从政的机会,于漪都主动放弃了。放弃的理由很简单——“留在学校,是我心中所愿”。   但是,另有两大诱惑却真曾让她心动不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石化二中诚邀于漪出任校长,希望她能帮助学校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他们开出的条件十分优越,要给我分一套大房子,还配一辆车。”当时的于漪,虽然已经是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可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一家三代挤在先生单位分的建筑面积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里,十分局促。为了给晚辈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于漪有点想出去尝试一下。   可是,这一步并没有迈出去,于漪对此并不感到遗憾:“第二师范是‘文革’重灾区,‘文革’后期仍然派系斗争很厉害。直到上世纪80年代,学校的风气也没有完全树起来。一个人心无二用,我想,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一定要把学校带好。”   在校长的岗位上,的确责任重大,那么退休了,总该可以歇口气了吧?   1992年,于漪光荣退休。很快,一所知名民办教育集团就找到她,盛邀她担任特别顾问,工作轻松,待遇还特别优厚——“每周去个两三天,不用做什么事,只简单指导一下工作,年薪60万”。   60万!面对这个普通人很难抵御的巨大诱惑,于漪保持着惯有的坦诚:“不动心是不可能的。那时,我的退休工资是每月1000多元,还有几百元的补贴,加起来将近2000元。虽然不少,但和60万元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我也想过,我和老伴身体都不太好,赚点钱,可以补贴家用。”   然而,这一步还是没能迈出去。“当时,市里急需我参与培养年轻教师,而我的长处也在于此。”很自然,于漪就留了下来。这一留,又是将近20年。   回想近60年的从教生涯,于漪并没觉得自己取得了多么了不得的成绩:“工作竭尽全力是本分,个人无论是天分、学识、才能,都是极其有限的。离开了大家,一事无成。”   于家五姐弟,于漪是大姐,5人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凡表现。大弟于渤是浙江大学教授,二弟于洸历任北京大学组织部长、副校长、首都师

文档评论(0)

lisuf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