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与琉球的民俗关系(9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泉州与琉球的民俗关系(9页)

泉州与琉球的民俗关系 曾丽民 1992年11月,笔者有幸到日本冲绳县参加“第四届琉中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先后参观了冲绳、浦添和那霸三市,沿途所见的当地民间风俗,与泉州民俗何其相似,于是萌发撰写此文,以探讨琉球与泉州民间风俗的关系,谬误之处,望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一、泉州与琉球的历史关系密切 宋元时代的泉州,是一个“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1]的国际性商埠,经元末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兵乱,元气大损。加之明初海禁,明太祖一反前代鼓励海外贸易的国策,建立了“朝贡制度”的对外政策,明成化以前指定“泉州通琉球”,[2]使泉州由面对世界的东方大港变成专与琉球进行定向活动的港口。这对泉州港来说,是个历史性的大变化,但从与琉球的关系史来说,泉州与琉球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中琉历史关系,渊源久远。 “冲绳馆”官修《琉球大事年表》载明“中琉关系始于西元六○五年(中国隋朝大业元年),隋炀帝派朱宽等至流球”[3]。《隋书》卷八十一亦有《琉求传》。[4] 唐时,泉州东石已“造海船航行于渤泥,琉球、三佛齐、占城等地”。[5] 明洪武二年(1372年)中山王察度入贡,与中国建立外交、贸易往来关系。当时的琉球还是个只能“缚竹为筏,不驾舟楫”[6]的地方,航海能力薄弱,更谈不上造船技术,为了确保朝贡和贸易进行,琉球国乞赐商船和明统治者赐给海船,这在文献里常有记载。据安里延《日本南方发展史》的统计,早在永乐时,赐琉球的海舟已达三十多艘。[7]泉州地区是主要造船基地,又是与琉球的唯一对渡港口,所赐海船自然有泉州造的,而且从泉州出海。据《崇武所城志》、《战船》载:永乐年间,赐永宁卫崇武经百户的官船给中山王。宣德六年间,拔给永宁卫金门千户所“顺利号”船[8]等等。明王朝宣布的17个“不征之国”中,琉球同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自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应琉球国之请,派册封使前往册封新君达24次之多;遇有重要的诏谕、赏赐,则另派专使。而琉球国朝贡不绝,在明代计315次,清代计104次,最多一年达6-7次;另有贺登基、请册、谢恩、报丧,贺新年等重大事件,亦多派遣专使,名目繁多,人数颇众。同时,并派遣大批留学生来华读书,其中明代以前琉球中山国已有“王之长子”至中国入国子监读书。[9] 民间的交往,要比政府间的交往早的多。明代有赐闽人36姓给琉球,其中有泉州籍宋状元、宰相梁克家之后[10]。有出生在泉州府南安县的宋端明殿学士蔡襄的后代蔡崇。[11]成化间(1466—1471年),李贽的四世,五世祖林易蓭、林琛因为通事官,引琉球人贡[12]。南安人蔡璟亦充当琉球贡使。据冲绳谱牒记载,蔡璟及其弟都逝世于琉球,亦传后于琉球[13]。 明朝以前,福建一带也有一定数量的琉球居民。[14]明朝于永乐三年(1405年),在泉州聚宝街车桥头就设立“来远驿”招待琉球使者和客商等。 由此可见,泉州与琉球的交往历史悠久,关系极其密切。 二、泉州民俗传播琉球 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带去许多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其中泉州的文化,如方言、戏曲、民俗等也为琉球所吸收。 一方面是通过明朝赐琉球的三十六姓传播。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帝曾赐闽南三十六姓二百余人到琉球。三十六姓包括海员、翻译、文书、医生及船工等各种人到琉球去。这些人及其后代在琉球定居,与琉球人民普遍接触往来,即传播中国文化,又达到“改变番俗,文教同风”的教化。36姓子孙,对琉球人的习俗、礼仪、教化都有相当影响。据多和田真助《门中风士记》所列,久米村土族的三十六姓均为福建人,其中蔡姓就明确注明是泉州人。 另一方面是通过琉球留学生传去。琉球派来留学生,此时大多从泉州登陆。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春。使来贡,令山南生肄国学者归省,其冬复来。中山亦遣寨官子二人及女官生姑鲁妹二人先后来肄业,其慕华风如此。”[15]泉州士人和琉球学生交谊甚笃。万历八年(1580年),琉球留学生三人就和泉州士人唱和;泉州人黄克晦撰《吾野诗集》卷三,有《送琉球生返国》一诗:“圣教无天外,华风自海中。三臣辞卉服,五载入槐宫。返国君恩重,谈经汉语通。片帆看渐少,万里去何穷。……”史载中“慕华风”及诗中所谓“华风”,“汉语”都包含学习中国的风气和习俗,留学生在与泉州士人交往中把泉州民俗传往琉球。 三、泉州与琉球习俗比较 本节以泉州的祭礼、丧葬、建筑、岁时及其他方面的习俗与琉球的习俗进行比较,足以证明,泉州习俗对琉球习俗的影响是很深的。 (一)祭祀 1、泉州祭孔仪式十分隆重。宋时已建有孔庙,每年春秋两祭。琉球祭孔仪典也十分隆重,并有中国礼乐祭祀方法。据册使汪楫所记,在中山世曾孙尚敬王(第二尚氏王统十三世,1713-1752年)时期,祭孔仪仗为:鸣金四人,鼓吹三人,队八人,方棍六人,红隔路二人,旗十六人,铁义二人,曲錀二人,留客住四

文档评论(0)

heti945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