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件5采用解析
* * * △回顾第23课内容,想一想:毛泽东晚年犯了怎样严重 的错误?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上: 急于求成 ②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 急于过渡,盲目求纯 ③在阶级斗争问题上: 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已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那 么,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后来是怎样得到纠正的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24课。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复习要求: 1、熟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了解它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意义; 3、了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 4、历史概念:四人帮、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邓小平理论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文革”结束 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背景 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②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表 现 破 旧 立 新 思想路线转折 政治路线转折 组织路线转折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批判“两 个凡是” 放弃“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错误方针 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二)、邓小平理论 背 景 形 成 国 际 背 景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国 内 背 景 ①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经验总结 1、形成背景: 邓小平的理论形成过程(五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1997十五大 最终确立 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十四大 体系完整 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 成熟并成体系 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1987十三大 初步形成 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十二大 首次提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酝酿时期 主要理论 时间 过程 背景:①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市场经济的困惑阻碍改革的进程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根本任务: 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 基本路线: 改革目标: 统一方针: 精神文明: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国两制 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 3. 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背景: 国际背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国内背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决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历史意义: 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③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科学发展观 1、提出:2003年首次提出;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2、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意义: ①是对前面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南; ②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它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③使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