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边坡施专项方案
省道S201玉屏至板凳寨公路改扩建工程
高
边
坡
开
挖
施
工
专
项
方
案
贵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省道S201玉屏至板凳寨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5年7月
目 录
TOC \o 1-1 \h \z \u HYPERLINK \l _Toc257886324 第一章 编制依据 PAGEREF _Toc257886324 \h 1
HYPERLINK \l _Toc257886324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PAGEREF _Toc257886324 \h 1
HYPERLINK \l _Toc257886325 第三章 施工总体部署 6
HYPERLINK \l _Toc257886326 第四章 技术指标、主要工程数量 8
HYPERLINK \l _Toc257886327 第五章 施工部署、计划与安排 9
HYPERLINK \l _Toc257886328 第六章 技术管理 16
HYPERLINK \l _Toc257886329 第七章 施工方法 20
HYPERLINK \l _Toc257886330 第八章 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24
HYPERLINK \l _Toc257886331 第九章 边坡监控 25
HYPERLINK \l _Toc257886331 第十章 质量保证措施 26
HYPERLINK \l _Toc257886331 第十一章 安全保证措施 31
HYPERLINK \l _Toc257886331 第十二章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36
HYPERLINK \l _Toc257886331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37
路基高边坡开挖施工方案
第一章 编制依据
一、编制依据
本施工组织设计依据以下资料编制:
1.省道S201玉屏至板凳寨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图设计》;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1-2004);
5.《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076-95);
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4);
根据上述规范、标准、文件及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我公司现有技术装备和施工力量,以及多年从事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的丰富经验。
第二章 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拟建的省道S201玉屏至板凳寨公路改扩建工程,主线起点位于玉屏通河桥附近,经飞凤山工业园区、止于新晃县黄雷乡寸口村板凳寨接湖南S263公路起点,路线全长4.061公里。
支线起于主线K2+249.281处,跨舞阳河支流野鸡坪河,经施家堰于五里上附近接320国道(G320线K1748+080处),路线全长1.047公里。
项目路线全长5.108公里。
该项目与G320国道、G60国家高速及湘黔铁路相毗邻,且横穿玉屏县飞凤工业园区。加快本项目的建设同时可提高路网规模效益,国道、地方道路、县乡公路、农村公路优势互补,有利于充分发挥投资的整体效益,项目建成后将是我省又一东出口通道。
线路在玉屏县内,主要以填方、挖方通过,路基工程重难点主要有清淤、换填,其中K3+560-K4+063.378段都是高边坡开挖,而且还要在沪昆高铁隧道山通过,路基土石方总量10.36万立方米(路基填方总量1.18万立方米、挖方总量9.179万立方米),此方量不包含水田、水沟的清淤和换填的方量。施工时注意软弱土层及其不均匀性对基础的不利影响,按设计要求做好防排水及边坡防护工作。
二、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地貌
项目区域位于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一般在350~800米之间,路线走向总体西南高北东低。山脉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测区出露及下伏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及碎屑沉积组合。测区地貌类型主要为溶蚀、侵蚀、剥蚀低山丘陵浅切割地貌。
2、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线路区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寒武系地层。路线区地壳运动主要是以缓慢的抬升为主,运动强度有限,路线穿越区无活动性断裂及构造,区域地质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总体上适宜该线路的建设。由此可以推断,断层均非活动性断层,线路区域稳定性较好。
3、线路工程地质评价
3.1线路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线路地质调绘资料,勘察区无活动性断裂、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区整体稳定。线路区无大的沟谷切割,整体地势较平坦。线路主要经过河流阶地、谷地及槽谷,无大的切坡。且线路区土层分布较均匀,形成的土质边坡不高,不存在土体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局部切坡的地方岩层倾角较平缓,边坡基本稳定,在设计上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