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讲.法家第一节.刑名法术之学第二节.韩非第一节.刑名法术之学
第六讲.法家 第一节.刑名法术之学 第二节.韩非 第一节.刑名法术之学 社会背景: 《韩非子·五蠧》篇:“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法家及其特点 法家,是在战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过程和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一个重要学派。 春秋:管仲(?-前645年)、子产(-前522年)。战国:魏有李悝(前455-前395),楚有吴起(?-前381年),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在秦,申不害(约前385-前337年)在韩,相继实行变法,在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经济、政治、治道 《汉书·食货志》:“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 《汉书·食货志》:“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韩非子·和氏》:“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史记·商君列传》: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第二节.韩非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一.法、术、势相结合法治理论 性恶论:理论前提: “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备内》 ) 《外储说左上》说,“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性恶论 “父母之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虑其后便,计其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母之泽乎?”(《六反》) “上下一日百战” ,“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扬权》) 以性恶论解释历史 “皆挟自为心”,“不事力而养足”。(《五蠹》) “事力劳而供养薄”(同上),“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同上),“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措施)变”(同上)。 关于法 《难三》说,“法者,编着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定法》也说.“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难三》说,“法莫如显……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 《有度》说,“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同上) 关于术 《定法》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难三》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见《主道》) 关于势 《八经》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法、术、势不可偏废 “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定法》) “无术以知奸”,结果是“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不过“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经营数十年却未成帝王之业(同上)。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五蠹》) 二 .道 论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道与理 《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 理、定理 “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解老》) “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同上) “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 (同上) 道与德与理 《扬权》:“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道无双,故曰一。” 《扬权》:“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 《解老》:“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 道之无为义 《扬权》:“虚静无为,道之情也。” 《解老》:“万物莫不有规矩……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 “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 《扬权》:“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道之无为义 《大体》:“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