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懿州参考往事之四:运粮城的见证
懿州往事之四:运粮城的见证
王紫晨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懿州古城东南三里处,还有一座辽代的小城遗址。小城建在山坡上,城下是静静的绕阳河。由于河水改道,小城的北墙和西墙已被河水冲毁,现只残存坍塌的东墙和南墙。饶阳河畔高高的黄土断崖中间,露出一层残留的约一米多高四五米长的黑色土层。据阜新市博物馆馆长胡健介绍,这是被掩埋的辽代储藏货物的窖穴遗迹。小城内偶尔可见辽代的残砖碎瓦和陶瓷残片。当地老人管这座小城叫运粮城。运粮城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见证了辽代懿州地区的经济繁荣。
辽代的“一国两制”
契丹族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间,以渔猎为基本的生产方法。捕鱼有钩鱼法。冬春之间,河湖冰冻,凿冰眼用绳钩捕捉。狩猎以骑射为主,因季节而不同。春季捕鹅、鸭、雁。四五月打麋鹿,八九月打虎豹。又有呼鹿法,猎人吹角模仿鹿鸣,引诱鹿来以捕射。契丹人饲养猎鹰作助手,捕捉各种飞禽。东北地区号为海东青的鹰,最为有名。契丹人还驯养豹,在出猎时随行捕兽。辽朝建国后,居住在潢河流域的契丹人继续从事渔猎。辽朝皇帝和随行官员,四季也在捺钵进行渔猎活动。捺钵为了适应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辽太宗制定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统治办法,分别设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系统。?北面官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契丹有崇拜太阳的习俗,以左为尚,皇帝的宫帐坐西朝东,契丹的办事衙署(牙帐)设在皇帝宫帐的北面(左面)称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的衙署官,主要是汉人,也杂以契丹贵族设在皇帝宫帐之南(右面),称作“南面官”。?”的做法对于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特长,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辽代的懿州(阜新)地区,归中央“南面官”系统管理。土地肥沃,河水充沛,林茂草丰,可耕可牧;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檀渊之盟后,宋辽结束了长期战争状态,进入长达120余年的和平发展时期。通过广泛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北方契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时期,在辽王朝对头下军州各种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懿州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贸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辽国经济繁荣的缩影。
懿州的抗洪救灾和推广牛耕
2004年1月,新华网记者报道,一块既为辽代记事碑,后又作为金代造像碑(在碑上刻像)的石碑,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物部门重新挖掘出来。原来,此石碑原位于塔营子古城,几十年前当地一位农民用马车将其送到县文化馆。“文革”期间,为保护古碑免遭破坏,文物干部将其深埋于当时文化馆院内的地下。石碑出土后,有关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在表面风化和有缺损的石碑上辨析了大部分碑文内容。
原来,此碑在辽代是作为记述当时懿州发大水,各地百姓赈灾建桥筑堤的功德碑。石碑四面刻有正文、村寨名、人名等共5000余字。碑文记载,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5年),懿州曾遭洪水之灾,冲毁道路、桥梁,懿州下辖的7个村寨居民抗洪救灾,咸州(开原)驻军和36个村寨百姓前来支援。这些村寨仍保留着中原的名称,如杜李庄、怀义村、田公主寨等。可能是中原的村寨整体迁徙来的,因此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名称和组织形式。这些村寨成为辽朝稳定的农业生产基层组织。这一基层生产组织的分布与现今农村村屯密度相仿佛。
辽朝政府鼓励和推广牛耕,广泛利用畜力提高农业生产力。阜彰两县辽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铁制犁铧,犁板宽大,为牛耕的主要农具。出土的铁锄也比较宽大。结构分为锄勾、锄板两部分,与现代仍在使用的铁锄很相似,证明当时已使用牛翻地、打垅,以铁锄除草,进行田间管理。从使用的宽大的犁铧和锄头,可知大田的耕种实行宽行大垅,保证了农作物的通风透光。彰武县境的遂州和东京道的其他五十余城设粮仓。因储藏的粮食太多,辽道宗时允许遂州等粮仓“出陈易新”。直到辽末,“虽累兵兴,(粮食)未当用乏。”
据刘国友老师所著《阜新通史》记载,辽时,懿州地区有林地和草场达1000余万亩,辽朝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从来没有忽视畜牧业的发展。遂、横、闾等契丹牧人所建的头下军州除经营农业外还从事畜牧业。
出土辽代文物与懿州手工业
辽代的陶瓷业相当发达。彰武县四堡子乡小南洼壕州遗址发现一个黑釉坛,高53厘米,小口,鼓腹,腹下收至坛底,釉彩均匀光亮。鼓腹坛和口小腹大的鸡腿坛,适于盛装液态储藏物,为生产生活中常备器物。一是盛装食盐水。食盐,是生活在草原上以肉食为主的民族每餐必备的调味品,非常珍贵。将盐溶成盐水,既便于使用,又防止损失。一般大坛半埋在灶旁,小坛放于餐桌中间空洞中。大冷蒙古族乡程沟发现两个鸡腿坛,其中一个坛肩部刻画一个很似 “盐”的字。二是常用作储酒器皿。在契丹的宴饮壁画和发掘的制酒作坊中多有发现。
酒,是契丹贵族享乐中的主要饮品,也是民间喜庆和祭祀的必备品。饮酒已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