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它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潮汕方言词语是研究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就说“汕头”的“汕”字吧。有人说“汕”是“鱼游水貌”;有人说“汕”是“鱼产卵”;有人说“汕”是“樔”即撩罟犹今之“栅箔”,捕捞之所也。但不管怎么说,都有个“鱼”字,足见汕头古时是个海边渔村。又如潮语把冰棒叫做“雪条”,可见潮汕地区气候温湿,终年不见冰雪,所以冰雪不分。潮语称粮票为“米票”,说明潮人以大米为主食。且又有“食糜”(喝粥)的习惯。这也反映了过去潮汕人多地少,战乱频仍,粮食不够吃,更吃不上干饭的苦况。潮人晤面总喜欢问“食阿未”有时几乎是不管时间和场合,只是一句问候和关心的口头禅而已。  “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普宁浮油(炸)豆干——热(悦)单畔”“棉湖瓜丁——无粕(无渣)”等歇后语又反映了潮汕的有名小吃。  “酥击耐扣”、“烧击人食缺”、“头惨撑杉排”等俗语则反映了过去潮汕陶瓷业和竹木运输业。  “粜米换豆”,这是个比喻词,意即交换婚。旧社会农村贫困人家,无法应付高昂的聘金聘礼,就用甲家的妹妹嫁与乙家的哥哥,换取乙家的妹妹嫁给甲家的哥哥。这是一种变形的买卖婚姻的陋俗。  潮汕人还有“放生”的“积善”习俗。即把捉到的乌龟、鲤鱼、青蛙及蛇类等野生动物放回大自然。这源于佛教,客观上起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作用。而“做亡斋”一词则反映了潮汕的丧葬习俗。  另外,“正字母生白字仔”说明潮剧来源于宋元南戏。“生理(生意)细细会发家”反映了潮人的商业意识。  “从暹罗到猪槽”则说明潮汕与海外的联系。这些都能让我们看到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  语言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从语言可以窥见某一特定时空的历史文化。语词是语言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过番”文化与潮汕方言词的关系林伦伦先生 潮汕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明、清以来,潮汕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者络绎不绝,乃至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的人数几近于潮汕本土的潮人人数。潮汕人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过番”的历史、习俗在今天已成为过去,但语言(方言)却保留了“红头船”劈波斩浪的痕迹,保留了潮汕人民“过番”与侨居国人民交际及其影响的痕迹。当我们回过头来研究因“过番”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保留下来的这些潮汕方言词,或者研究因潮汕人的“过番”而使潮汕方言与侨居国语言互相影响的现象时,这些文化的“沉积层”便显示出它们重要的文化意义:既对潮汕方言词本身的研究有价值,也对中国文化与异文化的接触和影响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一、与“过番”有关的词语在潮汕地区,柘林、樟林、汕头曾经先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对外商港。尤其是澄海的樟林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历经一百余年,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对外通商港口之一。当时出国、回国相当随便,因而潮汕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航线不断,人民来往频繁。语言(方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记录这些活动及其有关事件的词语。尽管有些词语随着其所反映的内容的不复存在而渐渐被人淡忘,一些词语在今天的词义已有所发展,但这些词语是研究过去历史的“化石”,有重要的文化价值。1、“客头”和“咕哩”客头,潮音[k‘akt‘au],现指头目、官阶,如说“伊个客头过大”,或说“大客头”。“咕哩”潮音[kuli],现指受雇于人为店员等,如说“伊在香港食人个咕哩(他在香港做雇工)”。究其词源,这两个词却与一段血泪斑斑的“卖猪仔”史有关。“客头”是指替外国洋行在中国贩卖人口的“咕哩”经纪人或掮客(coolie brokers)。“咕哩”是coolie的音译,即苦力。早在汕头开埠之前,英、美、西班牙等西文殖民主义者已开始在南澳、妈屿进行掳掠人口的罪恶勾当。据不完全统计,1852年至1858年,从南澳、妈屿掠贩出洋的“猪仔”竟达4万名之多。清人林大川在其笔记《韩江记》卷八中这样记道:“咸丰戊午(公元1858年)正、二月间,有洋舶数十,买良民过洋者,名‘过咕哩’。初则平买,继则引诱,再则掳掠。海滨一带,更甚内地。沿海居民,无论舆夫乞丐以及讨海搭者亦被掳去。”汕头开埠以来,殖民主义者更是公开设立洋行,经营“猪仔贸易”,如当时的德记洋行和鲁遴洋行。这些洋行再委托中国的人贩子做“客头”办“猪仔行”,挂着招工牌子,实际上坑蒙拐骗,坏事干尽。“猪仔行”也叫“咕哩行”或“客头行”。记载着当年的血泪历史的潮汕民谣唱道:“心慌慌,意茫茫,来到汕头客头行。客头看见就叫坐,问声人客要顺风……”“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时过境迁,当年的客头行、“咕哩馆”已如灰飞烟灭,“客头”和“咕哩”也已不复存在。然而,追溯至今仍保留在潮汕方言中的这两个词的本义,却让我们了解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过番”史。2、“落马”和“送顺风”“落马”[lo?be]和“送顺风”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