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微生物代谢产物全解.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3章微生物代谢产物全解

第13章 微生物代谢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正常生态系统中,代谢产物在自然物质循环中不断运转,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和重要组成. 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大量积累,对人体或其他高等生物致毒,致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第一节 微生物毒素的污染和危害  微生物毒素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常在较低剂量时即对其他生物产生毒素的化合物总称.  一.细菌毒素  二.放线菌毒素  三.真菌毒素  四.藻类毒素 一.细菌毒素 细菌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是亲水性多糖部分和疏水性类脂结合为大分子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是微生物细胞壁的一部分,只有当菌体细胞裂解或自溶时才释放出来.内毒素一般很稳定,耐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热稳定性好,100oC,1h不会破坏.  内毒素一般是因为细菌自溶,或在动物体内被降解时才释放出来,而且剂量相对少,因此对环境的威胁较小, 外毒素(exotoxin)细菌生长过程中释放到体外,以蛋白质为主,毒力强于内毒素,但热稳定性较差60度被破坏.破伤风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肉毒毒素等外毒素对环境,人体的伤害最大 (一)肉毒毒素 由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生的外毒素,肉毒梭菌为革兰氏阳性,产芽孢,能运动的专性厌氧菌,产生的毒素主要侵染水果,蔬菜,鱼,肉,罐头,香肠等,家制发酵食品臭豆腐,豆酱,豆豉中也常有次菌生长. 肉毒梭菌毒素(botulin)是一种极强的神经毒素,1mg可杀死100万只豚鼠,人的致死量为0.1ug,毒素对热不稳定80度30min或100度10~20min可被完全破坏,肠道蛋白酶不能分解次毒素. 防范措施:  罐头食品121度高压灭菌;肉毒梭菌生长过程中有难闻气味可做为预警信号;放于pH值<4.5,盐分>10%或<3度以下保存;以产生毒素的食用前90度20~30min,最好弃之不用. (二)葡萄球菌肠毒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所产生的一类抗原性蛋白质,主要主要通过人畜的皮肤,口腔,污染食品.误食后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此蛋白相对分子量40000,耐热,100度以上亦不失活,100度以上2h ,才能破坏,被污染的食物,外观,结构,形态,气味均无异样,因此预防的最佳方法是防止污染该菌. 二.放线菌毒素  大多数的放线菌毒素可诱发肿瘤,但在特定情况下又能作为抗癌剂,如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放线菌可使大鼠产生肿瘤,但因其可抑制核酸的合成,故又作为抗癌剂使用. 化学结构式分别为: 放线菌素D: 分子式:C62H86N12O16 分子量:1255.44 放线菌素S3 : 分子式:C62H85N12O17 分子量:1270.44 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G1期前半段最敏感,即相当mRNA合成时。其作用机制为与DNA结合,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从而抑制RNA的合成。 三.真菌毒素(mycotoxin) 真菌毒素是小分子化学物。真菌毒素的种类较多,毒性也各不相同。其中黄曲霉毒素毒性极大,主要损伤肝脏,有很强的致癌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真菌的繁殖和真菌毒素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致病特点: 1.主要是食物中毒; 2.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3.中毒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4.有较强的抗药性; 黄曲霉毒素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毒性为氰化物的10倍,砒霜的68倍,靶器官为肝脏,亦有引起胃,肠,肾病变者.长时间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被认为是导致肝癌、胃癌、肠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及寄生曲霉(Asp.parasiticus)产生,此类真菌侵染范围很广,从粮食,蔬菜,水果,乳品以至于干果均有其踪迹,以玉米,花生最常见. 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可以发出荧光,根据紫外线下照射发荧光的颜色不同分为:B 族蓝光,G族绿光.自1961年以来确定结构的有17种,其中B1是毒性最大,致癌力最强,又最稳定的. 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水,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268℃。在pH9-10的溶液中分解迅速 致病机理 黄曲霉毒素能与tRNA结合形成加成物,黄曲霉毒素-tRNA加成物能抑制tRNA与某些氨基酸结合的活性,对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甘氨酸与tRNA的

文档评论(0)

152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