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明参考士风堕落:政治理想幻灭后道德沦丧
晚明士风堕落:政治理想幻灭后道德沦丧.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晚明士风堕落:政治理想幻灭后道德沦丧2009年06月06日 10:1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358条
朱元璋
清初,饱经忧患和亡国之痛的知识分子们痛定思痛,即已揭示了明朝灭亡的种种原因,其中对官场的腐败及士风的浇漓最为关注。社会现象受到如此关注和攻击,也就反映了问题的普遍和严重程度,这种有类于魏晋的空谈之风,再一次显示了明代社会进入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不正常时期:政治上专制黑暗,经济上的动荡与萧条,文化思想、伦理道德与传统的悖离等,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折磨着进退两难的儒家官僚及士人。要么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逃避险恶的现实,实行所谓“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归宿;要么混迹于仕途、弃离高尚的追求而堕落于横流的人欲。整个社会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末世气氛,人们在无助、无望中茫然地等待。这种情况是王阳明创心学试图挽救社会道德沦丧终归失败及张居正等在制度上改革流产后的必然结果。这是明朝社会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是统治阶级治国理论的崩溃和封建文人士大夫理想幻灭的外在显示。
一
欲准确评价朱元璋的政治素养当然并非易事,但这个出身卑贱的最高权力所有者在政治上表现出对权力的绝对独裁却不难解释。这不仅因为有其前历代王朝及其统治者为他奠定了已有的基础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告诉他: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丧失政权就丧失了一切。因此,“家天下”的朱元璋不仅毅然废除宰相制度,让百官直接对自己负责,还要求天下臣民无条件效忠、服从自己的意志。为达到这一目的,朱元璋自然借用高官厚禄为诱饵,大力开办学校教育并实行八股经义取人制度,以更有效地牢笼天下心智和人才。
明代实施八股经义取士后,明人曾认为这是将文彩与经义结合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它一反唐代及其后科举偏重选才而轻德的失误,既可以约束读书人达到深悉儒家伦理道德、忠君爱国的道理;又可以其文思技巧拔得真才实学。其实,随明代科举制伴生的弊端已伴随着明中期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而陷入难以克服的矛盾之中。政治上的专制腐败;社会动荡、边事不宁;经济的衰敝及流民问题的尖锐等,都使理学教条的灌输失去了人心。在艰难中挣扎的人们,朝难保夕,求生无术,哪里还会相信灭欲的“天理”。与明代以前的大王朝相比,进入明中期的不到一百年中,政治屠杀和恐怖、内战、农民起义、边患接连不断,天下富庶、稳定的局面几乎没有出现过。读书人不能不对理学的用途提出疑问。八股经义已成为士子弋取功名的工具。他们不仅不能、也不准许有对儒家经典的真正研究,八股文章反束缚了他们的才思。
明初政治从造士、选士到养士实现了对知识分子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管制。这是一个无志气、无锐气、无朝气、无生气的王朝。明代大儒薛瑄也不得不感慨这一点:“古之为士者,即自广其学,而充其道矣。进而有为也,必以其义,而推其有于人人。至于得失之际,初无介于怀焉。后之人不然,修于己者不力,而侥倖于名位之得。得则意气横肆,以矜骇于庸人之耳目,以求遂其尕颐之利欲,而及人之实,未必有也;不得则悄然忧,爽然叹,立若无所自容。”英宗时被宦官迫害致死的朝臣刘球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当时“为师者之教徒以得进士为期,为弟子者之学,徒欲举进士而止。于是有剽掇记录已陈之言,以希逢合乎主司之意,侥倖其捷则弃之。”因此,进入明中期,士风颓败已成为令统治者担忧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的天顺初年,任首辅大学士的李贤便将整顿士风与致治的关系提到日程上来,建议英宗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戒欺诞以励诚实,疾奔竞以惜恬退,黜贪墨以重清廉,抑侥倖之徒绝谄佞之辈。”不过,他与人谈到,“今天下之士奔竞之习未止,而廉退之节少见,岂世道日降而人不复古欤?亦上之人有以使然欤?不能无疑于是也。”可见,他当时还没有找到士习颓废不振的病根。
必须承认,尽管明英宗之后,明代的仕风与士风正在发生变化,但在宪宗和孝宗两朝四十余年中,统治阶级仍试图进行各方面的调整期于挽救。随后由于武宗荒政,太监刘瑾专权,终使官场颓风日显,本已恶化的士风更是江河日下。到嘉靖严嵩专政之时,人们似已感到难以挽回的人心惟伪末世的到来:无可奈何的失望、怨望甚至绝望情绪笼罩了朝野。
正德年间,王阳明有感于“世衰俗降”,苦恼万分,在与友人的书信中他尖锐地指出:“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认为:“世之学者,章绘句琢以夸俗,诡心色取,相饰以伪,谓圣人之道劳苦无功,非复人之所可为,而徒取辩于言词之间;古之人有终身不能究者,今吾皆能言其略,自以为若是亦足矣,而圣人之学遂废,则今之所大患者,岂非记诵词章之习!而弊之所从来,无亦言之太详、析之太精之过欤!”与士风相表里的仕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