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纪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舌尖”上的纪录片 ?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第二季从筹拍便被寄予厚望,总导演陈晓卿却格外清醒“《舌尖》是一个温和的筐,有些东西不能说得太直白,我们就把它放进 这个筐里。” ? 中国周刊?记者?闫小青? ? 一个普通的冬天下午,陈晓卿接受了三家媒体的采访。 据说,两家从《舌尖》第一季就跟这位总导演邀约专访,另一家是一位台湾记者自掏腰包从宝岛飞来见他。 比预约时间晚一个小时,陈晓卿匆匆赶来,他刚从《舌尖上的中国》编辑会中脱身。 也许是作为迟到的补偿,陈晓卿讲了一个段子。 前几天,他收到了一个快递:二十只四五两一个的大闸蟹。很快,一头雾水的他接到大闸蟹主人的电话,内容大抵是埋怨剧组,“你们要的钱太多了!” “贴钱的事儿我们干了不少,要钱却从来没有过”,从第二季开拍,他几乎三五天便要解释一次,“你又被冒牌的骗了”。 这段子让陈晓卿挺得意,段子的中心思想是解释:《舌尖》到底有多火。 当然,比起这些啼笑皆非的“负担”,《舌尖》效应带来的更多还是“实惠”,“最大的实惠是给纪录频道带来超乎想象的发展空间。”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呈现了大量的美食,但总导演陈晓卿看来,美食只是个“温和的筐”, “有些东西不能说得太直白,我们就把它放 进这个筐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舌尖”效应 说起“实惠”似乎是陈晓卿最不擅长的话题,“我是一个拍片子的,不关心这些。” 他打了一通电话,才回答出《舌尖》的广告销售份额,“硬广告八千九百万,其实我也没有概念这是多少钱,但绝对是频道最高的。” 如果有对比,便很容易理解“八千九百万”是多少钱。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成立第一年,全年频道广告收益3600万,而到2013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5亿。 虽然比起整个央视全年一百多亿的广告收益,“八千九百万”和“5亿”都不算多,但对于纪录片行业而言,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 “过去几十年,拍纪录片的都是‘活雷锋’,都不能谈收视,更不能谈钱”,这一点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感受颇深,2012年《舌尖》播出之后,纪录频道开始有了“生机” ,“这个生机是生存的机会,如果没有广告,任何一个电视频道都是不会支持长久的,这一点我们早就清楚。” 即便是不怎么关心钱的事情,陈晓卿也清晰地感受到,《舌尖》之后,开始有“钱”慕名找来。“从来没试过一个做纪录片的地位能这么主动。”陈晓卿笑道。 虽然资金一拥而上,但在陈晓卿看来,“靠谱的其实也不多”:有投资人点名要他拍美食片儿的,也有品牌要在片子里植入软广告的。 “《舌尖》里有植入?” “我们怎么能干那种事儿?”一股清高劲儿在憨厚的黑脸上浮现。 即便是坚决不接受这些“不靠谱”的钱,有了更多广告收入的纪录频道还是轻轻松松地解决了生存问题,一些想象之外的变化也在发生。 《舌尖》之后,一些曾经的纪录片导演找到陈晓卿,希望重回纪录片队伍。这些人中不乏得过国际奖项的导演,但由于拍摄纪录片无法养活自己而转投他处,有人拍企业宣 传片也当了“大拿”,有人干脆远离了导演工作。 “纪录频道开始能养活纪录片人。”这是陈晓卿看来,行业复苏的好开始。 一年半前,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曾在采访中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希望拍纪录片也能站着把钱赚了,不再有那些为找投资而牺牲原则。”那时候刘文想,等有这个能力了 ,纪录频道要成立一个协会,有自己的纪录片基金,扶持那些好片子。“也许要很长时间去实现,但我们一定会努力去做。” 没想到,仅仅一年的时间,刘文的希望就成了真。他信心十足,“有了充足资金,纪录频道能做更多的事情。” 2013年7月17日,纪录频道发起成立了“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100多家纪录片制作机构参与。两天后,“播出联盟”相继成立,全国30多家省级电视台和60多家市级电视 台加入其中。 “离真正站着赚钱还有一段路,”刘文解释,“纪录片行业还不能像电视剧行业一样,通过拍片、发行收回成本。” 作为频道总监,刘文不得不比其他人考虑得更多,他担心,“如果行业不能走上拍片子赚钱的正常轨道,一部再好的片子,它的威力总有一天也会用尽。” ? 有市无货和有货无市 《舌尖》的威力能快速带来资金、市场和人,却无法快速生产出足够多、足够吸引人的作品。 于是,纪录片行业陷入了有市无货的尴尬境地。 刘文乐见于《舌尖》超乎预想的热度带来的广阔市场,却也苦于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 2012年央视频道改版后,每天首播增至6小时,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1400小时的片源需求。刘文介绍,目前央视内部制作的纪录片不到100小时,委托制作的约300小时,购 买播映权的约400 小时。 “目前还有600多个小时片源缺口,”刘文坦言,头一年,选片组只能在过去几十年的箱子底中寻找适合的片子。2012年底,刘文就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明年已经不知 道该播什么好”,而2013年纪录频道无奈的解决方式“只能是放开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