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外交代表与领事代表 外交代表一词以往在不同场合有不尽相同的含义。可泛指所有经国家正式授权可以对外代表国家的代表,也可以专指常驻一国的使节,即使馆馆长;而按《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1条对公约使用的术语所作的诠注,外交代表一词既包括馆长,也包括馆长以下所有具有外交官衔的人员,即使馆内的全体外交人员,俗称全体外交官。 一、作为使馆馆长的外交代表 根据国际法原理与规范,使节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属性和特性,即独立的主权国家有权向另一国派遣常驻外交代表,以执行本国所赋予的外交使命。 常驻外交代表的起源 早在上古时期,随着国家之间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往来的出现,已有使节活跃于国际政治的舞台上。 意大利是近代外交“真正的故乡”。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随着欧洲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逐渐确立,欧洲国家间外交事务活动更加频繁,常驻外交代表制度遂成为一项在欧洲普遍施行的国际惯例而载入外交史册。 中国常驻外交使节的发端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中俄、中英、中美和中法之间的《天津条约》中分别列有交换常驻使节的条款。 清皇帝于1875年8月22日谕命原福建按察使郭嵩焘为正使赴英办理交涉,随后即常驻英国。郭嵩焘于1877年1月21日到任。清驻英公使馆的建立,标志源于欧洲的常驻外交代表制度在中国正式形成与确立。 19世纪初期关于使节等级的规定 1815年3月19日奥地利、西班牙、法国、英国、葡萄牙、普鲁士、俄国和瑞典签订了关于外交使节等级和位次规则的章程。 该章程的第1条规定:外交代表共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为大使(包括罗马教廷使节或圣使)。第二级为公使。第三级为代办。 1818年11月21日俄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普鲁士签订一项《亚琛议定书》,对上述1815年《维也纳议定书》作了内容上的补充。《亚琛议定书》确定在公使和代办之间,增加驻办公使一级。但近百年来的外交实践中,驻办公使这一外交代表等级已不复存在。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任务之一是从事外交关系法的法典编纂。该委员会以特别报告人桑德斯特伦(Sandsrom)(瑞典人)的题为《外交关系和外交特权》的报告书为基础,于1957和1958年先后召开两次会议,拟制了《外交关系公约》(草案)。其后根据联合国大会的决定,于1961年3月至4月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并于同年4月18日通过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一共有53条。它对有关外交使节和外交豁免权问题作出一系列的规定。对于常驻外交代表的派遣、接受、位次以及职责等,也都在既往的国际习惯法的基础上予以法律条文化。此外,该公约对于过去在外交关系法中经常发生不同解释的若干问题,也相应做出明确的新规定。该公约于1964年4月24日起生效。 中国不是《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缔约国,但1971年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以后,于1975年11月25日按《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加入并存交加入书,公约于12月25日对中国生效。 使馆馆长的等级和种类 根据现代各国外交实践的现状,《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使馆馆长分为三级,即大使、公使和代办(公约第14条)。以大使、公使、代办分别为馆长的常驻代表机构,相应称为大使馆、公使馆和代办处。 大使为最高一级的馆长,根据国际惯例一般都授以“特命全权大使”衔,由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把梵蒂冈罗马教皇派出的教廷大使(PAPAL NUNCIOS)列为和大使同一等级。中国在加入该公约时,对教廷使节的有关条文予以保留。 公使为第二等级的使馆馆长,一般都授以“特命全权公使”衔,亦由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公使与大使的区别只限于其所受之外交礼遇次于大使,但其享有的外交特权与外交豁免权同于大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各国外交实践中已很少任命公使一级使馆馆长。公使馆建制在当代世界外交实践中近于消失。 代办为第三级的使馆馆长,是由一国外交部长向另一国外交部长派遣。代办所受之礼遇低于大使和公使,但享有的外交特权与豁免权与大使和公使等同。 二、使馆馆长的任命、到任和离任 使馆馆长的任命 各国均根据其宪法规定以及立法程序来任命驻外使馆馆长。通常由外交部长提名,有的国家须经议会讨论通过,由国家元首签署任命;有的则由国家元首直接任命。 中国驻外使节的任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 征求接受国对任命的同意 当派遣国初步确定本国驻外使馆馆长人选后,应将拟派驻的使馆馆长的姓名和简历,尽早通知接受国政府,以征得对方对任命的同意。 一般说来,接受国对于派遣国送交的征询意见的使节人选通常都予以同意。但接受国有权拒绝某一人选。《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4条第2款规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