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空隙结构特征见下表 三.盆地储集层评价 合肥盆地中新生界储层评价见下表。从储层的物性来看,合肥盆地中新生界储层中储集物性较好的组有定远组、邱庄组(ⅲ类),其次为新庄组、三尖铺组(ⅳ类),再次为张桥组、周公山组、圆筒山组、黑石渡组(ⅴ类),最差者为防虎山组、白大畈组(ⅵ类)。从储层厚度来看,厚度较大者为邱庄组(1833m)、戚家桥组(1783m)、圆筒山组(1683m)、圆筒山组(1300m)、黑石渡组(1232m),其次有张桥组(949m)、新庄组(811m)、周公山组(707m)、定远组(524m),其余各组厚度均在500m以下,如防虎山组(401.8m)、毛坦厂组(409m)、白大畈组(166m)、晓天组(130m)等。从储层与生岩油的位置看,同时含有生油岩的储集层有新庄组(生油岩厚300m)、晓天组(468m)、定远组(296.4m)、邱庄组(180m)、黑石渡组(15m)、三尖铺组(17m)、防虎山组(1.0m)。综合上述因素,本区较好的或较重要的储集层有:新庄组、邱庄组、定远组,其次为张桥组、周公山组、圆筒山组、三尖铺组、黑石渡组等。 第四节 盖层 一.盖层的分布见下表 二.盖层的封盖能力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了解到下白垩统新庄组泥岩类盖层的孔隙度变化不大,为2.11%~6.71%,渗透率在(0.00155~1.03)×10-3um2之间,饱和水排替压力0.29~24.48MPa之间,平均为8.85MPa。肥西下侏罗统防虎山组泥质岩类有低渗透率(0.0062 ×10-3um2 ),较高的孔隙度7.5%,其饱和排替压力为8.20MPa,总的来看泥质岩类的排替压力较大。 三.盖层评价 根据合肥盆地中新生界各组泥质岩类盖层的排替压力、单层最大厚度及盖层总厚度、各组中盖层所占的比例以及盖层的分布范围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我们认为合肥地区缺乏区域性盖层,但局部性盖层发育,而且封盖能力较好。 第四章 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藏 . 已发现可能的含油气构造 经过近两年的勘探,合肥盆地已发现的局部构造及构造显示共有10处合计14个层圈闭,其中印支面9个,下侏罗统顶面五个(见下表)。主要分布在现今区域构造 抬得较高的地区,如霍丘突起有3处3个圈闭,吴山庙低凸起有2处3个层圈闭,小庙断褶低凸起有3处6个层圈闭。局部构造闭合面积及闭合度均较大,闭合面积38~283km2,闭合度100~1380m不等。按照圈闭的类型,目前发现的油气圈闭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i断鼻型,即依附在大断裂上的断鼻,如吴山庙|小庙、小场埠、防虎山等构造;ii穹窿型,其形成也受大断层的影响,但离大断层稍远,一般比较平缓,如隐贤集、河口集东等构造;iii上倾超覆尖灭型,如石家集构造。 * 制作人:马能 符彩云 第一章 合肥盆地地质概况 合肥盆地是中国东部目前勘探程度最低的一个大型盆地,它位于安徽中部 ,东经116。~118。和北纬31。19’’~32。40”,介于大别山、张八岭、凤阳山区和四十里长山之间,东西长约200km,南北宽约2.3x104km2(以龙梅断裂为界),是一个整体呈近长方形、大型中新生界陆相盆地。行政区划包括个合肥、六安、颍上、霍邱、寿县、长丰、肥西、肥东、舒城、金寨以及霍山等12市县。合肥盆地西南与大别山脉相邻,海拔在1000m以上,东南侧为巢湖,其东侧、北侧以及西北侧为低山、丘陵,盆地内部是属于分割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大片的低缓江淮丘陵,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盆地内部发育了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的两大水系,地面则大部分为第四系掩盖。(图1-1)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 合肥盆地东西长约200KM、南北约150KM,总面积2.3.104KM2。盆地东以郯庐断裂与张八岭隆起相邻,南抵大别山构造带,北以寿险-定远断裂与蚌埠隆起相接,西北与长山隆起相连,西南与信阳凹陷相通。大地构造上夹持于大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两大构造体系之间,是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相互碰撞作用下形成的中、新生代山前陆相残留沉积盆地。经过全盆地的重、磁、电、地震及地表地质工作,目前合肥盆地的边界得到了确定,即东界为郯庐断裂,南界为大别造山带北缘的龙梅断裂,西界为吴集断裂,北界为寿县断裂、定远断裂(图1-2) 性质 构造层名称 接触关系 构造运动 盖层 第四系-新近系 不整合-假整合 不整合-假整合 不整合 不整合 喜马拉雅期 燕山晚期 印支运动 皖南、凤阳、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