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小数学课程「统计图表」教材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小数学课程「统计图表」教材分析

國小數學課程「統計圖表」教材分析 譚寧君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 摘要 本文首先由(1)搜集資料,(2)整理資料,(3)呈現資料,(4)解釋資料等四個方向說明統計學在過程上的四個重點。其次依據四個統計過程上的要點敘明課程設計上的重點。最後則由(1)群體,(2)資料結構,(3)傳遞資料結構的媒介物-統計圖表三個方面的掌握來討論統計圖表的教學問題。 一、前言: 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與傳遞資訊管道的多元化,每人每日必須處理的資料日益龐雜,故資料的整理即形成不可忽視的一門,透過統計的方法來搜集、描述、分析與解釋資料以為判斷與做決定的參考亦已成為現代社會人的普遍模式,故觀察資料的差異性與相同性或讀、取、製作各式統計表的能力即成為課程中重要的一環,目前國民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有「統計圖表」一類,其領域目標為: 1.能獲得蒐集資料並加以分類、計數、整理的能力。 2.能認識長條圖、折線圖、百分圖等簡易統計圖表。 3.能獲得繪製及報讀、解釋簡易統計圖表能力。 4.能瞭解平均數、眾數、百分數的意義。 5.能獲得機率的初步經驗。 二、「統計圖表」課程設計的內涵 統計是用來了解已存在的現象,而透過描述現象的數據,說明了現象的本質,將資料加以整理分析,以了解現象本質的意義,故描述現象形成統計的條件,透過整理、分析以解釋現象為學習統計的目的。所以統計學的過程應包含四個重點,即1.搜集資料。2.整理資料。3.呈現資料。4.解釋資料。 圖表為一表徵物,即將具體實物透過圖象、心象或符號等搭起傳遞者與接收者溝通的橋樑,「統計圖表」則是利用具體的外在表徵如圖形、表格等,將事實存在現象的內涵,有系統、有規則的陳述,俾便讀取其中所含的訊息,進而判斷資料內的關係,故一般提到統計圖表,已非只是單純的圖象,而是格式化後的產物,如統計表、長條圖、直方圖、折線圖、圓形圖、堆疊圖或長條百分圖等。 所以一個完整的統計教學應包含讓學生實際參與的動態活動,從搜集相關資料起,以發展出所需要的洞察力或提升了解的層次,故「統計圖表」課程設計的內涵,即是處理一個實際問題的一系列過程,包含了形成問題、資料搜集、資料整理、計算、呈現與解釋等。而這些動態活動的設計,一般均有下列幾個特性,即 1.這些資料無論是學生自己搜集或從班級真實情境中搜集,具可能直接透過某些活動,如調查、訪問即可獲得,亦可能需透過原始資料的分類、排序、歸納,以經驗到資料分佈情形。 2.資料的選擇應與學習者的生活相關連,應先考慮那些是需要分析,資料又應如何處理等,因為若在資料搜集前不考慮這些因素,可能將來會遭遇到解釋的困難,或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生困難。 3.資料本身或資料搜集方式應是有用的或有趣的。 4.資料的整理、分析、解釋有多元化的表徵方式,如用文字描述,或圖形統計表、數字統計表等。 5.解釋資料時的討論,無論持相同意見或相反意見,其討論的過程,必須被重視與強調的。 6.提供學生機會處理較複雜或具有延伸性的資料,如第一階段結果可能是第二階段的原始資料。 至於有關「統計圖表」教學活動設計部份可從四方面著手,茲以低年級實驗教材部份舉例說明。 1.搜集資料方面 統計即是對群體資料的再組織,而兒童在進行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前需先感覺其所分析的資料有意義,故教師應先提供兒童所熟悉的情境為資料搜集的範圍,如全班同學各月份出生人數,或男女生戴眼鏡人數等,至於如何感覺群體的存在,則可透過視覺的觀察,群體的調查或直接測量等方式,而實驗教材第四冊第九單元「袋子裡有什麼」即期望透過直觀觀察後,經由描述、溝通、檢驗及確認等過程以經驗群體的範圍及經驗部份與整體的內在關係,而群體的搜集則從小群體到大群體,從單純群體到複雜群體。 2.組織資料方面 直接透過觀察、調查、實驗或記錄而得的資料稱之為原始資料,此時資料往往只能代表事實存在的現象,不易描述且缺乏效率,故應將原始資料分類、歸納、整理或重組以形成更經濟且有效的資訊。如單元活動二,透過描述群體的情境設計,產生主動分類與記錄的需要;反之,亦能根據紀錄複製群體。 3.資料表徵方面 資料的表徵方式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其呈現方式的適切與否直接關係到訊息是否暢通,同時,呈現的型態又會因學習者的認知差異而有顯著的不同,故心理學家細心研究學習者的認知發展過程,亦提出從具體到半具體乃至抽象符號的認知發展層次;社會學家亦不斷分析探討如何能將知識有效的推展或建構,各種理論也均影響了課程的設計。如實驗教材在一年級提供具體數物的經驗後(如實際拿出蘋果或花片,透過數數活動而掌握數量),即提供半具體的象形圖,(Pictural graph),(如透過造形圖片, 與表徵圖象 的數數活動,掌握數量),進而經驗到圖象資料的整理與堆積,俾便更有效掌握數量(如 或 並獲致統計圖表如長條圖等的前置經驗,又為便於溝通,即將資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