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豆市河供参考学习
题跋:?我生于斯,长于斯,故乡常州豆市河永远是我惟一的精神支柱,大运河和故乡的人和事永远是我心中的眷恋。现在豆市河虽然消失,但我们还在,我们都是常州豆市河历史的当事人,如再不拾遗钩沉,见证豆市河的变迁,为豆市河在常州历史的时空中划下一道痕迹,留下一点文字的描写与记载,那么豆市河真的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就无法了解我们所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和事,为此我写此文以示纪念。??
????? 清光绪二十七年从东起怀德桥,西至锁桥易名为豆市河,共有69家人家。常州豆市河从清末、民国时期豆业的辉煌时期到如今只有一百多年。但百年老街起步于明宣德年间,发展于清同治初年,鼎盛于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年间,到1948年由于运河年久失修,河道渐窄,挤船情况严重,西门的豆杂业市场,纷纷倒闭。显赫一时的常州豆杂业从此烟消云散。多少人生百味,蕴集其中,如今的豆市河只剩下最西边的三分之一的断墙残壁及几间稀稀落落的低矮房屋,它在常州地图上已经消失。解放前后豆市河以通向西直街的弄堂有三条,所以豆市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以怀德桥下1—30号为分界;第二段始于孙家,末到均泰豆行一栋较气派的商号楼,(六十年代初是常州唯一的典当铺,后做人民银行西直街分理处)其中还有柳家开的麻袋店,谢志炎的医疗诊所;第三段从银行弄到摆渡弄,住户居多,其中有一处是联合运输社所在,后改为他们的宿舍,靠摆渡弄最后一家也曾开过诊所,姓氏不详;第四段以“潘同昌”高大宽敞的天井式带有迴型楼梯的商号开始到街底,其中有54号55号有李金馥、郑琦森、薛灝正投资五万银元合办的森和豆行和有潘科析与万科成投资十万银元所建的潘同昌豆行,还有林金龙与陈洪钧开的信昌豆行,以及金馥蔴、张寿林合办的复泰豆行,57号是叶家开的竹行店,规模较大,店门面在西直街,由于竹排庞大其时运输只能靠水路,所以进货的后门就开在豆市河,前店后门之间即是大面积竹库,东首沿豆市河有一栋二层楼居住着叶老板夫妇及两个儿子媳妇孙儿孙女十余人的大家庭。59号分两进里面是余培生家,58号也有一家开的毛蓬店,大约六0年冬遭一场大火焚毁。60号是陆家兄弟陆荣生陆荣炳,老大陆荣生在此开设橹店,订制橹的船家也颇多。61号是薛瑞青家,门前是颇有名气的薛家码头,因其最深最突前,旱季水位最低时,长长的大麻石砌成的码头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河中。豆市河西端尽头拐弯有一条通向西直街、锁桥的短街,它连接豆市河西直街犹如半张弓形,故周围居民称之为“弯弓街”,长约十多米,两边各有三户人家,南端有一家笆斗店(用柳条编制的容器,通常用来盛装、搬运稻麦谷米)。北端有一家类似鲁迅笔下孔乙己常去的酒肆店十分有名。“弯弓街”实为居民之俗称,因其太短,故历来上不了地图、街名录之类,只有那里的老人们才知道。既呼之为街,我想应该是常州最短的街了。?? 原来豆市河小街倚水而居,1-30号之间有一座烟雨长廊,旋卧在石板路上,有百米之长,不宽,廊棚多为木结构,长廊沿河一侧设有靠背长椅,它长长的沿着岸边石道伸展到怀德桥下为止,夏日挡光、雨天遮雨,是供行人休息的好地方,1958年修整运河时拆除。豆市河临河房屋,商家林立,由于潘同昌、沈乾泰、刘乾丰、薛灝正森和豆行在此,留下许多不同建筑风格的房子,“潘同昌”专用码头后来也成了摆渡到米市河的摆渡码头,每天有人摆渡去对岸米市河。(米市河临河民宅,枕河而筑,门对街市,后临运河,是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临水古居)我家住在第一段,所以商家名号可以如数家珍一般,18号陆记桐油店,19号宋老二开的宋记橹店,他与我父亲是茅山36洞天的结义兄弟。20-23号是沈家四兄弟开的桐油店,沈家祖辈在解放前是有名的“合成润桐油店”,传至下辈兄弟五人,除三房当医生外,其他均继承祖业,在立店起名时,大费周章,老二先挂起“真合成润桐油店”匾额,老大不乐意,你是“真”的,难道我是“假”的。我是沈家嫡子长孙,就立即挂起了“老合成润桐油店”;“真”与“老”虽只是一字之差,在现在是竞争,在当时大有兄弟相煎相争之意味。其他兄弟为避嫌疑,后以各自的名字为店起名“森成记桐油店”“森金记桐油店”。我家24号开的是薛永兴毛蓬店,?25、27号号孙元龙和妹夫汪阿秋开的:“元泰麻袋店”?“德泰麻袋店”26号是周家的理发店、其他有祝家的米店、朱家的杂货店和当铺等,54年国家开始对私营商业、私营工业、私营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手工业走上合作化道路,实现了公私合营。店铺也渐渐消失,豆市河才真真成了民居。因为时代久远,如今无法一一记录。其中吾家的毛蓬店的毛蓬和宋记橹店的木橹,当时是一个技术比较复杂的工作,如今由于造船材料的改变,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也让人淡忘,(目前江南古村——周庄的小船的橹浆造型与运河木橹是不同的)再过若干年,年轻人已不知它为何物,为了让后人不至于遗忘,表述如下:运河的货运船只,体积较大,长有15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