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田耕滋:论李调元哲学与文学供参习.docVIP

02田耕滋:论李调元哲学与文学供参习.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2田耕滋:论李调元哲学与文学供参习

论李调元的哲学思想与其 诗歌精神的悲剧性 田耕滋 内容摘要:李调元是清代中期具有思想启蒙色彩的诗人。他把“直”确立为人格修养之本,在古代思想史上是少有的。他说“好官市上优兼儡”,与黄宗羲所说“君”“为天下之大害”,同样具有批判现实和思想启蒙意义。 李调元诗歌中的人格形象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于“狂”,可概括为“圣门诗狂”,既蕴含有成圣成贤的人格追求,又蕴含有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精神追求。“狂”同时还是其诗歌创作的风格特征。 李调元在其诗词中自谓“蠢翁”,并且甘愿一蠢到底,表现出了一种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尽管他诗歌的艺术成就算不上一流,但是,这种诗歌精神几可与和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袁枚并肩而立。当今权威的文学史著作均对李调元只字不提,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研究不够,认识不足。 关键词: 李调元 哲学思想 诗歌精神 悲剧性 李调元是清代中期的学者型诗人,也是一个具有思想启蒙色彩的诗人。他与众不同的哲学信念既铸造了他独有的人格精神,也铸造了他独有的诗歌精神,在清代诗坛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要把握李调元的诗歌精神,不能不首先探讨他的哲学思想。 一、李调元的德性论与养气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管子》四篇”第一次将老子的道本论置换为气本论,用精气论来解释宇宙的生成。李调元继承了“《管子》四篇”的精气论和宋代张载的气本论思想,以建立他的人性论和人格修养论。他在《养气论》中说:“春秋冬夏,天之气也;山川陵谷,地之气也;忧悲喜怒,人之气也。无气则天无列星,地无五谷。而气也者,塞乎天地之间,冥冥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 在这种气生万物论的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的人性观。李调元的人性观有一个从张载到程、朱的发展过程。他在《癸未会试卷》中说:“人生之初,赋气成形而性生焉。有义理之性,即有气质之性杂乎其中。……就义理之性而论性,本善也。而合气质之性以观,则止可谓之近。故曰:性相近,习相远也。”自孔子之后,中国哲学史上长期存在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张载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杂的二元论说法去调和这种对立,李调元的会试卷显然是对张载观点的沿袭。张载之后,二元论就逐渐为一元论所取代。朱熹是二元论的系统化者,也是向一元论发展的转捩点。他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他还把天地之性视为形而上者,把气质之性视为形而下者。他说:“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 通过“形上”“形下”的解释,他就可以很方便地把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统一起来。他说:“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是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故必二气交感,凝结生聚,然后是理有所附著。……然而二气五行交感万变,故人物之生,有精粗之不同。……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汙泥之器盛之,则浊。……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李调元的人性观与朱子之说相近,但又有所发展。他在《性善说》中说:“性善者何?性本于天,故善也。天本在气质之中,而能生万物,其理固辗转相因,而皆乘于气质,健顺五常之德,莫不昏明纯驳,杂见于万物之表。……如天之雨与水一也,然未至乎地,其形象不得而言也。……雨之降也,以洁器盛之则清,以污泥受之则浊。……故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这一番论述表明,本于天的“善性”并非一独立自在的实体,它只是在气质之中辗转相因之“理”,只有乘于“气”,它才存在。所谓“杂见于万物之表”,乃是说此“理”只有借助于纷杂的万物事象才能表现出来。可见此所谓“天理”,实乃一抽象之理、抽象之性,犹如朱熹所讲的“形而上”的“天地之性”。这种“形而上”的“天性”落实为具体人性时,就因人的气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具体人性,犹如天雨落洁器便为清水,落污泥则为浊水;清水是“性”,浊水亦是“性”,故具体人性有善有不善。这种论证思路似与朱熹之说相一致,但其理论内涵并不相同,他已把朱熹“形上”之性与“形下”之性的关系改造为抽象人性与具体人性的关系了。就此而论,其思维水平有高于宋人之处,但仍逊于同时代人的理论水平。清初的王夫之就已摒弃了抽象人性论,他说:“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从乎气之善而谓之理;气之外更无虚讬孤立之理也。” 可见他不承认有气质之性之外的所谓“天地之性”。所以,他又说:“人有其气,斯有其性。犬牛既有其气,亦有其性。” 他进一步指出:“盈天地之间,人身以内人身以外,无非气者,故亦无非理者。理,行乎气之中,而与气为主持分剂者也。……故一人有一人之生,气以函理,一人有一人之性也。” 这实际上已经驳倒了抽象的人性论,而把人性理解为蕴有一定之“理”的“气”自身的存在。与李调元同时代的戴震,则认为人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