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一节 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上古声调的研究象上古韵部的研究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明代陈第认为上古没有声调,例如他在《毛诗古音考》中于“怒”字下这样注道:
上声。颜师古《匡缪正俗》曰:“怒,古读有二音,但知有去声者,失其真也。今除‘逢彼之怒’、‘将子无怒’、‘畏此谴怒’、‘宜无悔怒’皆去声,不录,录其上声。”愚谓颜氏之言固善,然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耶?且上、去二音,亦轻重之间耳。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派。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一、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
顾炎武对上古声调的主张是“四声一贯”,他在《音学五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中说:
四声之论虽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韵“骖”。“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字皆去而韵“岁”。今之学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韵补》实始此说),不知古人何尝屑屑於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杂,而学者愈迷,不识其本。此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平上去三声固多通贯,惟入声似觉差殊。然而“祝”之为“州”,见于《榖梁》;“蒲”之为“亳”,见于《公羊》;“趋”之为“促”,见于《周礼》;“提”之为“折”,见于《檀弓》。若此之类,不可悉数。迨至六朝,诗律渐工,韵分已密,而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非谓一字有此多音,乃以示天下作诗之人,使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也。后之陋儒未究厥旨,乃谓四声之设同诸五行、四序,如东西之易向,昼夜之异位而不相合也,岂不谬哉?且夫古之为诗,主乎音者也。……音者无方而易转,夫不过喉舌之间、疾徐之顷而已。谐于音顺于耳矣。故或平或仄,时措之宜而无所窒碍。《角弓》之“反”上,《宾筵》之“反”平;《桃夭》之“室”入,《东山》之“室”去,惟其时也。《大东》一篇两言“来”,而前韵“疚”,后韵“服”;《离骚》一篇两言“索”,而前韵“妬”后韵“迫”,惟其当也。
从顾氏的这些议论中可以看出,他的“四声一贯”说认为上古是有四声的,只不过人们在诵读诗歌时,可以临时改变韵脚字的声调以求相协而已。顾氏的这种看法反映了他对上古声调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相同,并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就属于同一声调的押韵。例如“享”字在《切韵》中属上声字,在《诗经》中“享”字作为韵脚字的地方共有八处,全部都与平声字押韵,这样就不宜认为“享”字在上古仍然是上声,而在诗中临时改变声调与平声字相协了。此举一例:
吉蠲为饎, 是用孝享,(上,养)
禴祠烝尝,(平,阳) 于公先王。(平,阳)
君曰卜尔, 万寿无疆。(平,阳)
《小雅·天保》四章
二、江永的四声说
江永的看法与顾氏小有不同。他认为上古有四声,这一点与顾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他把中古不同声调的字在上古一章诗中作韵脚字的现象视为上古的异调相押,就象词、曲中的异调相押一样,而不认为是临时变调。他在《古韵标准·例言》中说:
四声虽起江左,按之实有其声,不容增减,此后人补前人未备之一端。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者,恒也。亦有一章两声,或三四声者,随其声讽诵咏歌,亦有谐适,不必皆出一声,如后人诗余歌曲,正以杂用四声为节奏。诗韵何独不然?前人读韵太拘,必强扭为一声,遇字音之不可变者,以强扭失其本音。顾氏始去此病,各以本声读之。不独诗当然,凡古人有韵之文,皆如此读,可省无数纠纷而字亦得守其本音,善之尤者也。
由这番议论可以看出,江永对上古声调的认识和顾氏一样,仍然停留在上古四声同于中古四声的阶段。
三、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
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反映了清人对上古声调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不但指声母、韵母是随着时间、地点的转移而发展变化的,同样也指声调会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发展变化。段玉裁“古无去声说”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用发展变化的历史的观点去看待上古的声调。他在《六书音韵表·古四声说》中论道:
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集电线路35kv电缆敷设施工方案.doc
- 集控全能值班员培训学习资料.doc
- 集控题库(汽机运行).doc
- 集装箱复习资料.doc
- 集输工题库2008版-初级.doc
- 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设计总结.doc
- 雨棚钢结构施工方案.doc
- 雕塑施工组织设计.doc
- 雨水处理方案.doc
- 雨季三防应急演练方案.doc
- CNAS-CL63-2017 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声像资料鉴定领域的应用说明.docx
- 12J7-3 河北《内装修-吊顶》.docx
- 12N2 河北省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燃气(油)供热锅炉房工程.docx
- 内蒙古 12S8 排水工程 DBJ03-22-2014.docx
- 山西省 12S10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 管道支架、吊架.docx
- 16J601-木门窗标准图集.docx
- 12J8 河北省12系列《 楼梯》.docx
- CNAS-GL37 2015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表示指南.docx
- CNAS-RL02-2016 能力验证规则.docx
- 津02SJ601 PVC塑料门窗标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