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密闭型自动撒水头试验基准
密閉式撒水頭認可基準
中華民國9年月日號中華民國90年3月30日內政部台(90)內消字第9086333號函撒水頭、1撒水頭撒水頭撒水頭a = 0.9 Tm-27.3
Ta:最高周圍溫度(℃)
Tm:撒水頭(℃)
(八) 放水壓力:以放水量試驗裝置(整流筒)測試撒水頭之放水狀況所呈現之靜水壓力。
(九) 框架:撒水頭之支撐臂及其連接部分。
(十) 感熱元件:加熱至某一定溫度時,會破壞或變形引發撒水頭動作之元件,包括:
1.易熔元件:易熔性金屬或易熔性物質構成之感熱元件。
2.玻璃球:將工作液密封於玻璃球體內之感熱元件。
(十一) 釋放機構:撒水頭中由感熱及密封等零件所組成之機構;即撒水頭啟動時,能自動脫離撒水頭本體之部分。
(十二) 沉積:撒水頭受熱動作後,釋放機構中之感熱元件或零件之碎片滯留於撒水頭框架或迴水板等部位,明顯影響撒水頭之設計形狀撒水達1 分鐘以上之現象,即稱之。
二、構造
(一) 基本構造:撒水頭kgf-cm。
2.組裝後受外力影響之部分為15 kgf-cm。
3.前述兩項以外之部分為2 kgf-cm。
(二) 裝接部螺紋:撒水頭依標稱口徑之區分,其裝接部螺紋應符合CNS 4108液壓或氣壓管路用接頭螺紋之規定(如表1所示), 10A、A PT 1/2 20 A PT 1/2或PT 3/4 ( PT為管用推拔螺紋)
(三) 外觀:以目視就下列各部分檢查有無製造上之缺陷。
1.易熔元件、框架、調整螺釘等承受負載之部分,不得有龜裂、破壞、加工不良等損傷,或嚴重斷面變形。
2.迴水板應確實固定,不得有龜裂、砂孔、鰭片壓損、變形,或流水衝擊所致之表面損傷。
3.調整螺釘之螺母部分及尖端之形狀,不得對撒水產生不良影響。
4.調整螺釘應確實固定。
5.裝接部分之螺紋形狀應符合標準,不得有破損、變形之現象。
6.噴嘴部分不得有損傷、砂孔、變形等不良現象。
7.墊片部分不得有位置偏差或變形現象,且不得重覆使用。
8.玻璃球內之氣泡大小應穩定,且玻璃容器上不得出現有害之傷痕及泡孔。
9.撒水頭表面不得有危及處理作業之鐵銹或損傷。
(四) 核對設計圖面:撒水頭之構造、材質、各部分尺度、加工方法等,應符合所設計圖面記載內容。
1.與性能或機能有直接關係之圖說,應註明許可差。
2.各組件之圖說應註明製造方法(例如鑄造方法、裝配方向等)。
三、材質:撒水頭所用材質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 撒水頭CNS 4125(青銅鑄件)、CNS 4336(黃銅鑄件)、CNS 10442(CNS 4125(青銅鑄件)、CNS 4383(黃銅板及捲片),或具同等以上強度、耐蝕性、耐熱性者。
(三) 撒水頭使用本基準規定以外之材質時,應提出其強度、耐蝕性、耐熱性之證明文件。
(四) 墊片等如使用非金屬材料,應依下列規定進行測試:
1. 將撒水頭放置於140±2℃恆溫槽中(標示溫度在75℃以上,採最高周圍溫度+100℃),經過四十五天後,置於常溫二十四小時,復依”四、(一)”進行耐洩漏試驗。
2. 依”四、(二)”規定之環境溫度試驗後,進行”十一(三)”功能動作試驗,檢視是否正常。
四、強度試驗
(一) 耐洩漏試驗
1.將撒水頭施予25 kgf∕cm2 之靜水壓力,保持5分鐘不得有漏水現象。
2.以目視檢查有困難者,則將撒水頭之墊片部分用三氯乙烯洗滌乾淨、放置乾燥後,裝接於空氣加壓裝置之配管上,然後將撒水頭浸入水中,施予25 kgf∕cm2 之空氣壓力5分鐘,檢查有無氣泡產生,據以判斷有無洩漏現象。
(二) 環境溫度試驗
1.就表2所列標示溫度區分對應之試驗溫度,或較標示溫度低15℃之溫度,由兩者中擇其較低溫度作為試驗溫度,將撒水頭投入在試驗溫度±2℃以內之恆溫槽內30天。
表2
標示溫度區分 試驗溫度 未滿75℃ 52℃ 75℃以上未滿121℃ 80℃ 121℃以上未滿162℃ 121℃ 162℃以上未滿200℃ 150℃ 200℃以上 190℃ 2.本試驗完畢後,應依”四、(一)”進行耐洩漏試驗。
(三) 衝擊試驗
1.由任意方向施予撒水頭最大加速度100 g ( g為重力加速度)之衝擊5次後,應無損壞和零件移位、 mm之針盤指示量規讀取至0.0001 mm),裝置在框架之前端或迴水板上,以測量感熱元件動作時框架之變形量。
2.確認針盤指示量規指示為零,穩定後,以火焰、熱風或其它適當方法使感熱元件動作後2 分鐘,俟針盤指針穩定後,讀取針盤指示之變形量至0.001 mm(標準變形量在0.020 mm以下時,用最小刻度0.0001 mm之針盤指示量規讀取至0.0001 mm),作為框架變形量之實測值ΔX (mm)。
3.再將框架緩慢增加負載至其變形量(ΔX)恢復為零,載重值讀取至1 kgf,以此作為框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