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计算机导论培训教案
* 计算工具 * 现在只是用5个珠是因为现在使用十进制,在古带,我国使用的是十六进制,2*5+5=15是为十六进制设计的.另外,半斤八两就是十六进制计数法.因为在中国古时候计算进制是16进制的,而不是我们现在通用的10进制.在16进制中,上面两珠中一珠代表五,两珠合十,下面五珠中一珠代表一,五珠合五,上下加起来正好是15,再加就该加档了 * 1623年,契克卡德教授为自己的挚友、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制作了一种机械计算机。据说,契克卡德只造了两台原型,现在是否还在何处保存着不得而知。人们是在他的一封信里发现了该机器的示意图, 才知道了这个事实。1960年,契克卡德家乡的人根据示意图重新制作出契卡德计算机,惊讶地发现它确实可以工作。1993年5月,德国为契克卡德诞辰400周年举办展览会,隆重纪念这位被一度埋没的计算机先驱。 只是这台计算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进行推广,因此在后来人们更多的还是记住了帕斯卡所制造的帕斯卡加法器。 纳皮尔筹算由英国数学家、对数的发明人纳皮尔发明,纳皮尔出身在苏格兰一个贵族家庭,13岁就进入圣安德鲁斯大学学习。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 他曾醉心于钻研占星术,自然而然进入到数学计算的领域。纳皮尔想过许多办法来简化天文数值计算, * 概率、真空,后人为纪念帕斯卡,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 自16岁开始, 帕斯卡就在构思一种计算机。1639年,帕斯卡的父亲受命出任诺曼底省监察官,负责征收税款。他看着年迈的父亲费力地计算税率税款,未来的科学家想到了要为父亲制做一台可以帮助计算的机器。 为了这个梦想,帕斯卡日以继夜地埋头苦干,先后做了三个不同的模型,耗费了整整三年的光阴。他不仅需要自己设计图纸,还必须自己动手制造。从机器的外壳,直到齿轮和杠杆,每一个零件都由这位少年亲手完成。为了使机器运转得更加灵敏,帕斯卡选择了各种材料做试验,有硬木,有乌木,也有黄铜和钢铁。终于, 第三个模型在1642年, 帕斯卡19岁那年获得了成功,他称这架小小的机器为“加法器”。 不久,帕斯卡“加法器”在法国引起了轰动,机器展出时,人们成群结队前往卢森堡宫参观。就连大数学家笛卡尔听说后, 也乘回国探亲的机会,亲自上门观看。帕斯卡后来总共制造了50台同样的机器, 有的机器计算范围扩大到8 位,其中有两台,至今还保存在巴黎国立工艺博物馆里。 有这样一则笑话:死后的科学家都到了天堂。有一天,科学家们玩捉迷藏,轮到爱因斯坦抓人。他数了100个数后,发现牛顿站在身边,就说:“牛顿,我抓住你了。” “不,你抓的不是牛顿。” “那你是谁?”爱因斯坦问。 “你看我脚下是什么?”,牛顿狡猾地一笑。 爱因斯坦看到,牛顿脚下是一块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木板。 “我站在一平方米的木板上,就是‘牛顿/平方米’,所以你抓到的不是牛顿,而是‘帕斯卡’。” 爱因斯坦听后,叫来帕斯卡。帕斯卡听后微笑了一下,弯腰捡起了牛顿脚下的木板对爱因斯坦说:“我现在是帕斯卡,对吗?”说罢,一下把木板丢了出去。“没有了平方米,现在,我是牛顿。” *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与牛顿一起被认为是微积分的奠基者 莱布尼茨更是改进了帕斯卡的Pasealine,使之成为一种可以进行加减乘数运算的计算机械,而且在改进的过程中,莱布尼茨指出,二进制也许更适合机械进行数学运算,从此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 * 巴贝奇,1792年出生在英格兰西南部的托特纳斯,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相当丰厚的遗产,但他把金钱都用于了科学研究。童年时代的巴贝奇显示出极高的数学天赋,考入剑桥大学后,他发现自己掌握的代数知识甚至超过了教师。毕业留校,24岁的年青人荣幸地受聘担任剑桥“路卡辛讲座”的数学教授。 巴贝奇根据一台用于纺织工业的穿孔纸带机器的精巧设计,利用其原理,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可以编程的计算机:差分机。 * 年仅36离世 在巴贝奇设计差分机的时候,这种具有初步编程运算能力的机器,需要有人来为它设计专门的程序,以此来完成各种运算。于是,原本已经着迷于差分机的阿达,便成为了巴贝奇的学术合作伙伴。阿达在与巴贝奇合作差分机以及进行差分机的后续机器分析机的研究时,先后编写了三角函数程序、级数相乘程序、伯努利函数程序等等一大批沿用至今的数学算法代码。 分析机构想(思想太快,行动跟不上): 1000个50位数的堆栈,大幅改进后的帕斯卡计算机,以二进制码为基础的运算控制器,甚至还包括计算条件跳转结构。 ?? {int i,s; s=0; for(i=1;i=11;i=i+1) s=s+i; printf(%d,s); } * 模拟计算机 用电流、电压、齿轮转动角度等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直接进行运算的计算机。 1890 年:美国在第 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