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栀子审美文化探析
中国栀子审美文化探析
作者: 俞香顺 发布: 2010-5-04 16:29
小记:本文要感谢周茜同学、北京林业大学的何晓琦老师。我有三年的时间意兴阑珊,没写东西;本文是在周茜同学的论文基础之上改写的。特别要感谢何老师,我中断古代文学研究已经将近五年,已经成了逃兵、弃民。她(很遗憾,我不知道何老师的性别,我们都是电子信件联系)却还记得我,在召开全国林业文化会议的时候还给我发信件,慨然登载我的论文;免收审稿费、版面费,并以“快速通道”刊登我的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应该算是国内林学研究的第一块牌子。而且,最近又再次向我约稿。这对我确实是很大的鼓励。从去年到现在,林林总总写了系列论文;“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写写文章,自娱自乐,总比花天酒地、无所事事要好一点点。
中国栀子审美文化探析
?
摘要:栀子是中国传统名花,经历了从实用功能到审美价值,再到象征意义的演进。这种演进是“层累”式的,而并非是“替换”式的;经过不断抉发、丰富,栀子最终完成了实用、审美、象征的功能整合。栀子从实用到象征、从民间到文人,从而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很多花卉的共同走向。揭明栀子的内涵可以从一个角度认识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栀子;实用;审美;象征;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栀子为茜草科栀子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初夏开花,花色素白,花气清芬。栀子有诸多的别称,如木丹、卮子,越桃、鲜支,林兰等,后又被讹为西域薝卜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今俗加木作栀。”至迟到汉代,栀子的药用、染色价值已被发现、应用;南朝时期,栀子进入审美视野,也成为男女之间的传情之具;唐朝时期,栀子的花色、花香开始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宋朝时期,栀子又成为文人的参禅之友,也具备了“比德”意蕴。栀子经历了从实用功能值到审美价值,再到象征意义的演进。当然,这种演进是“层累”式的,而不是“替换”式的;经过不断抉发、丰富,栀子最终完成了实用、审美、象征的功能整合。本文将从逻辑层面展开对栀子文化内涵的探讨。
?
一、实用功能:药用·染色·饰物·清玩·栀子灯
??? 栀子的种植在两汉魏晋时期就颇为盛行,《史记·货殖列传》载:“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晋令》载:“诸宫有秩,栀子守护者置吏一人”;《晋宫阁名》亦载 “华林园栀子五株。”(均见于《广群芳谱》卷三十八)可见,在汉、晋之间已经有栀子专类园出现,“华林”也成为后代吟咏栀子作品的常典。栀子园在后世也代不乏见,如花蕊夫人《宫词》:“大臣承宠赐新庄,栀子园东柳岸傍” [1];《宋史》卷四七九:“尝侍昶射于栀子园”
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2]中认为,我们对古松有“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三种态度;从人类认识史的一般规律看,生物学的、经济学的价值总是先为其他种类的价值提供最为便当的隐喻。栀子具有药用、染色、饰物、清玩等实用功能;栀子还被取样制灯,流行于两宋,这是栀子实用功能的延伸。此外,栀子还可以食用、制茶,囿于篇幅,这两点阙而不论。
(一)药用
??? 栀子的药用价值主要是其果实,有效成分是栀子苷、去羟栀子苷、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等;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栀子有12次之多[3]。《圣济总录》、《普济方》、《本草纲目》等,均有栀子治病的组方。栀子至今仍然是应用广泛的药材,河南南阳唐河栀子种植面积6667公顷,占全国面积的40%,年产优质栀子药材90000吨位左右,形成了栀子经济[3]。药理研究也日趋深入,如《山栀子和水栀子中栀子甙的含量分析》[4]、《山栀子与水栀子的形态组织学研究》[5]等。栀子的药用不仅有丰厚的历史资源,而且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二)染色
??? 栀子和茜草在古代都是重要的染料。栀子的果实经压榨可以获取黄色的汁液,在古时是一种很好的染色剂。不仅可以浸染织物,还可以用于浸染各种生活器物。宋朝罗愿从字源推断“染”与栀子有关,《尔雅翼》卷四:“卮,可染黄。……经霜取之以染,故染字从‘木’。”罗愿之解“染”容可商榷,但“栀黄”却成为一个固定搭配,尤其用来形容病态面容:
许棐《挽郭子度》:“连年染患貌栀黄。” [6]
陆游的《病中戏咏》:“雪白纷残鬓,栀黄染病颜。” [7]
陆游《晨镜》:“馘黄色类栀,面皱纹如靴。”[7]
栀黄与蜡黄颜色相近,所以在吟咏蜡梅的作品中,也往往以“栀”为喻,这类同于传统“六书”理论中的“转注”:
??? 尤袤《次韵渭叟蜡梅》:“蜡丸暗拆东风信,栀貌宁欺我辈人” [8]
??? 虞俦《和万舍人折赠蜡梅韵》:“疎影暗香宁是伴,蜡言栀貌未须媒”[9]
??? 虞俦《蜡梅》其一:“玉蕊檀心还得似,蜡言栀貌有谁欺” [9]
??? 唐柳宗元《鞭贾》载:“市之鬻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