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的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的关系.docVIP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的关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的关系

元好问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的关系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0201班 畅 雪 指导教师 李可风 [摘 要] 元好问是金代最有成就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作品风格各异,大多都饱含着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元好问一生经历坎坷,这使得他的诗歌表现出较强的关注现实的精神。元好问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论诗绝句三十首》当中。他坚持诗歌创作以诚为本的美学原则,认为诗歌的传统就是从诗三百发源,经由汉魏建安到唐诗的而成的“风雅”,他本人在创作中也坚持这一传统。元好问崇尚雄放的风格和壮美的境界,不喜欢诡奇乖僻和柔婉绮丽的风格。他认为诗歌创作要表现内心的真情实感,反对苦吟力索。元好问在他一生的创作中,用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以此指导他的创作实践,创作出了大量名篇,流传千古。 [关键词] 元好问;诗歌创作;诗歌理论;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他是金代最有成就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他一生创作的诗歌约有1380余首,此外还有大量的词、散曲、散文、小说。元好问的诗歌,上承汉魏建安风骨,近学唐人风雅传统,反映了元好问平生的经历及思想变化,代表着金元诗歌的最高水平。 元好问不仅擅长创作诗歌,他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堪称金元时期诗歌理论之大家,他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这三十首绝句从诗歌的本源、传统、风格等方面综合阐述了诗歌的美学问题,为金元时期的诗歌理论开辟了新的道路。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的关系十分密切。元好问一生都强调诗歌创作要以诚为本,其诗歌创作重真挚情感的表现,内容实在,语言优美而不浮华。他的诗歌创作始终高举现实主义旗帜,实践着他的诗歌美学思想。 本文从元好问诗歌创作的美学特征、本源及诗歌理论等几方面来论述他的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的关系。 一、元好问生平以及他与金代诗人及金代诗歌创作的关系 元好问生平 元好问出生在金代一个仕官人家,其祖先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其高祖、曾祖都曾在朝廷任职,祖父元滋善亦曾任铜山令,其父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但也是儒生,以教授乡学为业,并著有《东岩集》。元好问幼年被过继给叔父元格,21岁前跟随叔父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早年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元格。 年轻时的元好问积极进取,内心充满理想抱负。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少年时就树立了积极用世的思想,“自少日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不甘落人后”(《南冠录引》)。元好问青年时期,恰逢金代大兴科举,时为元好问老师的郝天挺称“吾正不欲渠为举子尔,区区一第何足道也”[1],但元好问却一心为学举业,“泰和初,某甫成童,学举业,先人思所引而致之者……”(《郝先生墓铭》)。元好问20岁时赴试长安,但惨遭落第,此后他多次应考,直至32岁才得中进士。 公元1213年,蒙古军举兵屠杀忻州,元好问遭遇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流亡途中,元好问仍在积极应考,希望实现少年时的理想,走上仕途成就大业。几次应考均名落孙山后,元好问开始产生懊恼的情绪。流亡途中所目睹的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让元好问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开始否定少年时代的理想,决意经营生计,归耕田园,并亲自参加了劳动。1218年,元好问带母亲逃难到河南,并在登封生活了10年,10年之中,随着同劳动人民的接触增多,他对现实的观察也更加客观冷静,眼光也更加开阔。 流亡和逃难让元好问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思想,但他毕竟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人,从仕的想法始终没有从他的思想中消失。在登封的10年当中,元好问一直过着时而出仕时而归隐的生活。1224年,元好问中博学宏词科,出任国史院编修官。1226年秋起,元好问又三次出任县令,1231年被召回汴京任尚书省掾。在出任县令期间,他进一步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对官场的勾心斗角也产生了厌倦情绪,归隐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仕隐矛盾斗争中产生的难以排遣的苦闷忧愁激发了元好问的创作热情,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 1232年,蒙古大军南下,金朝在最后的挣扎中开城投降,元好问与群臣一起被羁于山东聊城。国家沦丧让元好问的心中充满着悲愤和哀伤,他开始用酒麻醉自己。1239年,元好问回到故乡忻州,经历了流亡生活,看尽了世态炎凉,无力挽救国家命运的他,将精力放在了编撰《中州集》上。他在故乡筑了“野史亭”,艰辛著述,惟恐完不成此项工作,“汲冢遗编要完补,可能虚负百年身。”(《存殁》)[2]与此同时,他还力求在文学领域疏导正脉,而不让文学因国家灭亡而中断,在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元1257年,元好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