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素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14下学期高二语文选修第一单元 主备人:徐晶晶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讨论式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学生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明确: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来欣赏诗歌。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 一剪梅》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如梦令》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学生讨论2:导致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身世的变化?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教师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教师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本单元课时安排: 赏析指导:1课时 《长恨歌》:3课时 《湘夫人》:3课时 《拟行路难(其四)》:2课时 《蜀相》:2课时 《书愤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