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吉林公务员考试:三代“房奴”生活调查
2012吉林公务员考试:三代“房奴”生活调查
作者:wsn 来源:华图网站运营中心
【导读】根据记者了解,从上世纪末,国家大面积施行住房货币化政策,同时银行开始对居民住房贷款“开闸”办理。从本世纪初开始到2003年前后,我国才迎来第一波房贷高潮。当时的住房贷款期限基本以10到15年居多,如今10年即将过去,很多首批房贷族也将进入无债一身轻的状态。
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从本世纪初开始到2003年前后,我国迎来第一波房贷高潮。当时的住房贷款期限基本以10到15年居多,如今10年即将过去,有媒体说“首代房奴”即将“翻身得解放”。但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所谓的“首代房奴”应该被称为“第一代贷款购房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早已经提前还完款,也享受到了资产爆炸式增长带来的财富,他们只能被称为“最幸福的房奴”,以70后为主。真正的“房奴”多数集中在80后,90后则是最为“潇洒”的一代房奴。从这三代“房奴”的买房故事,不仅能一窥房子带给中国社会三代人的巨大影响,更能看到一路前行的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中的一轮轮博弈。
根据记者了解,从上世纪末,国家大面积施行住房货币化政策,同时银行开始对居民住房贷款“开闸”办理。从本世纪初开始到2003年前后,我国才迎来第一波房贷高潮。当时的住房贷款期限基本以10到15年居多,如今10年即将过去,很多首批房贷族也将进入无债一身轻的状态。
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抽样统计数据,在北京等城市,目前再上市的二手房,房本年龄在5年以上不需要交纳营业税的普通住宅,之前还有银行抵押贷款的比例不足20%。也就是超过80%已没有贷款,而房本在2005年之前,也就是购买超过8年的基本100%都已经没有贷款。“第一波购房者购买房产时即使使用贷款,并不能称为房奴,首先当时房屋价格绝对值比较低,其次当时房屋的价格相对健康,租售比合理,一套房屋的正常出租价格完全可以补偿月供。第三,收入的持续上涨使得在5年前买房的购房者压力非常小。”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如果一定要称他们为房奴,他们可能也是最幸福的房奴。因为这几年的房价暴涨,第一代房奴实现了资产的爆炸式增长。如果以现在的房价衡量,第一代贷款买房者几乎构筑了中国目前主要的千万资产人群。根据记者了解,“第一代房奴”中的部分人就是在2003年北京商品房5000元时代借助银行信贷政策批量购房,完成了财富积累。
从年龄来分,第一代贷款购房者以70后为主,他们正好赶上了商业房贷的兴起,不过他们中也有悲催的人,早年因为种种原因买不起房,最后和80后一起忍受高房价的摧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房奴主要集中在80后这一代,他们中运气好的赶在了2009年至2010年房地产暴涨之前入市,虽然房子总价不高,但收入增长乏力,整天疲于奔命。运气差的集中在上述两年买房,房价高企,几乎要用70%的收入偿还贷款,成为典型的房奴。
70后房奴:
户口和买房让自己站稳脚跟
人物:于先生
年龄:35岁
职业:某金融行业公司品牌策划室经理
房产:南三环外丰台西马厂区域两居
2007年购买时单价:6500元/平方米
2012年该项目二手房单价:约29000元/平方米
35岁的于先生说,目前为止,自己还是一名房奴,但相比2007年买房那会儿,已经轻松和洒脱多了。
从考入人民大学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算起,于先生踏上北京的土地已经足足12年。然而令他真正感到自己在这座城市站住脚的只有两件事:2004年参加工作后解决了北京户口;2007年搬进一套虽然需要偿还20年贷款的新房。谈到买房,于先生说:“完全就是被逼出来的。”2006年,于先生的女儿出生,欢喜之后是压力。“当时我的事业正处在一个转折期,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我爱人也刚刚研究生毕业,进入一所中学作语文教师,收入也十分有限。但是为了孩子,我和妻子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买一套房子,为孩子在北京真正安一个家。”考虑到长远的职业发展,于先生6年前从北京一家都市报辞职,进入了一家新成立不久的保险公司成为一名基层的品牌专员。“我初入公司的时候平均月薪仅仅四千元出头,和做记者时比反而降低了。我爱人到现在工作也有五六年时间,工资一直是三千余元。”虽然坚定了买房的想法,但是支付能力是一道过不去的坎,“现在再看六年前的房价,大家都说便宜。很多朋友都遗憾说早几年如果多买几套房,现在一转手,也许都可以提前退休了。但是,6年前大家才挣多少钱呢?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签合同的时候,身边也不时听见有人说‘这回可是下了血本儿了。’”
在把北京城从三环里到五环外、东西南北的楼盘几乎都逛遍后,于先生和妻子最终决定入手一套位于南三环外丰台西马厂区域的两居室。“当时的价钱是一平米6500元,几乎等同于我与爱人每月的全部收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