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重点

中医学 绪论 (1)中医学理论形成时间——战国至两汉时期 (2)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每一点仔细看书,P5) 整体观念: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 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生理上,以及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恒动观念:指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 生理上的恒动观; 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辨证论治 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步。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辩证正确,才能使立法有据,提高疗效;论治是辩证的目的,通过治疗的效果,还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性,二者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 (3)中医学认知思维(每一点仔细看书) 思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五行概念 阴阳—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五行—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再分阴阳 描述的是阴阳的可分性(P14),如在人体脏腑中,腑为阳,脏为阴;而在五脏中,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下属阴;且每脏中又可再分阴阳,如心脏又分心阴、心阳。 (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阴阳的相互转化 (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体现阴阳的对立制约 (3)脏腑阴阳 同上划线部分 (4)相生相克制化(图) 外圈为相生、内圈为相克 藏象学说 心肾功能、肝主疏泄、肺主治节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 肾的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先天之本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②助脾运化:③调达情志 ④调节生殖功能 肺主治节 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功能: 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③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 ④调节水液代谢。 脾统血、脾在体、在液 脾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液为涎 心与肺的关系 心主行血,肺主气,肺气有冠心脉的作用,百脉朝会于肺,肺心相佐,所以两者在病理生理上表现为气和血的关系(P40)(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1. 气为血之帅 ①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旺 ②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气行 ③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气足 2.血为气之母 ①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②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因此,心肺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时气血正常运行的保证,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功能,病理上肺气虚弱可致心血淤阻,心气不足,心阳虚,致血行异常,也可影响到肺的宣发和肃降,可到咳嗽气促等症 (4)既是奇恒之附与又是六腑的是 胆 (5)六腑概念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而不能藏,实而不能满) 病因病机 六淫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邪 湿邪 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而致。 内湿: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属水,故为阴邪;湿留脏腑经络,阻遏气机。 ①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等。 ②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 ③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 ①湿浊在上:面垢眵多; ②湿滞大肠:大便溏泄、下痢脓血; ③湿浊下注: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 ④湿淫肌肤:湿疹浸淫流水。 3.湿性黏滞 (1)症状的黏滞性——排泄物及分泌物多滞涩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滞涩不畅。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