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综述.doc

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综述

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综述 气候变化风险是气候系统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尤其是造成损失、伤害或毁灭等负面影响的可能性。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也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涉及一个反复的风险管理过程,该过程包括减缓和适应,同时考虑实际的和可避免的气候变化损失、共生效益、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对风险的态度”。 目前,国内学者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及其影响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风险的分类和评估框架、气候风险的区域\行业影响及评估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政策或策略三个方面。 气候变化风险分类及评估框架研究 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框架的建立是进行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基础。当前,国际上对气候变化风险主要根据风险的危险度、地理范围、时间范围以及风险结果的人群分布等进行分类。I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则主要依系统、行业和区域等标准,对气候变化的未来影响进行了讨论。张月鸿等(2008)则在按部门和领域识别主要气候变化风险的基础上,后采用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 IRGC)的新型风险分类体系,提出以“不确定性”作为主要分类依据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新型气候变化风险分类方法体系;潘家华、郑艳等(2010)基于国际上对脆弱性的界定提出了中国开展综合脆弱性评估的基本框架。 气候变化风险的社会经济影响及评估研究 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或行业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其评估方法也有所差异。 在区域研究方面,郑艳、潘家华等(2006)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城市增温的影响。秦大河(2007)从列举了包括气候变化使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使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等气候风险可能给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孙小明和赵昕奕(2009)计算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冀、蒙、辽交界地带)1961-2007年的气候风险指数,将其与土地易损性系数综合得到生态风险指数,分析了气候风险和生态风险的时间序列变化和空间分异规律。段建军等(2009)则依据1957 -2006年近50年的气象及水文监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另外,李志军等(2010)则讨论了北极气候变化对加拿大和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在行业研究方面,巢清尘(2000)较早提出可以设计一个气候灾害对交通系统影响的分析评估框架模型,对气候异常对交通系统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判。最新的研究较多出现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方面,更多的体现在农作物气候风险分区和适应措施的研究方面。郑艳、赵行姝等(2006)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工业行业、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主要部门的影响。马树庆等(2008)通过建立了玉米低温冷害的气候—灾损综合风险评估模式,将东北地区划分成5个玉米低温冷害灾损综合风险区域。段海来等(2010)通过构建柑桔的风险度模型,运用滑动建模技术对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的气候风险性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分布强度将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风险大致分为低风险型、中风险型和高风险型三种类型。 另外,方一平、秦大河等(2009)还系统的对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脆弱性评估方法进行了梳理,介绍了主要评估方法的目标、框架、测算指标和基本要求,分析了这些评估方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指出了不同方法在空间尺度降次、升级转换过程中的不足和难点。 气候变化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不同地区和行业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其应对政策也成为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所确认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有两种:一种是减缓策略,即为了减少对气候系统的人为强迫而进行的人为干预,包括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或增加碳汇的策略;另一种是适应对策,即自然或人类系统为应对实际的或预期的气候刺激因素或其影响而做出的趋利避害的调整。 潘家华等(2007;2008)介绍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最近国际研究成果,就减缓气候变化评估结论所引起的科学争议进行了解读和评析,并就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进行了分析与点评。 巢清尘(2009)分析了气候政策中减缓和适应的差异性和协同性,回顾了气候政策的核心要素(减缓和适应)的演化及其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密切关系,指出目前气候政策中多要素协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气候政策中多目标协同需关注的三方面问题:如何确定气候政策的各目标;为保证多目标协同的实施,如何提升相应的能力;现有的资金管理机制如何更好地与部门投资结合。 潘家华、郑艳(2009;2010)分析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及经济学分析方法,提出应当基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区分“增量型适应”与“发展型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