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中的西宫和东宫的布局分析.docVIP

北魏平城中的西宫和东宫的布局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魏平城中的西宫和东宫的布局分析

北魏平城中的西宫和东宫的布局分析 北魏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最早开辟大同,使之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秦朝因之。西汉始置平城县。西晋建业元年(313年),鲜卑首领拓跋猗卢建立代国,“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1](P8)天兴元年(398 年),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建立北魏。是年十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1](P33)拉开了平城建设的序幕。经道武帝、明元帝初创,太武帝、文成帝扩建,孝文帝完善,历时 96 年,使北魏平城成为当时中国北部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从明清到近现代,为数众多中外的学者对平城遗址作了广泛的研究,当代亦有不少考古发现,为探明平城遗址提供了证据。但以往的研究中,专门讨论平城宫城布局的文章较少,也不够深入。为此,本文试图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考古调查资料,对北魏平城中的宫城布局作探讨。 一、宫城的位置 北魏平城的宫城是在汉代平城县城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道武帝拓跋珪自盛乐迁都于平城,太武帝“截平城西为宫城”,[2](P984)所指均为汉平城县。汉晋之际,平城县屡有兴废。其实际位置,近代以来有众多考证说法。目前,大部分研究者趋于接受其位于今大同城北门外的操场城一带。操场城亦称北小城,是明代大同府城北门外的关城。明景泰年间(1450-1456 年),由巡抚都御史年富所筑。考古调查资料显示,操场城东、西墙内侧间距近 980m,南、北墙内侧间距近 850 m,其北墙距明大同府城北墙近 980 m.操场城的北墙和东、西墙的北部,存在早、中、晚三期墙体相互挤靠叠压的现象,从早到晚为自内向外的方向排列。早期的夯筑物为汉代平城县的城垣,中期的夯筑物为北魏平城宫城的城垣,晚期的夯筑物为明北小城的基址。由此,可判断出汉平城县城的范围[3]:大体在操场城北部 2/3 的城圈内,东西长近 980m,南北长约 600m.平城宫城是在汉平城的外侧增筑了墙体,基本限于汉平城的规模,其南界距明大同府城北墙约 400m. 二、西宫 不少学者认为,平城宫城是由西宫和东宫两部分组成的,其实不然。早在汉代,就有“东宫、西宫”的称谓。东宫专指皇帝母亲皇太后或祖母太皇太后的宫殿,西宫则专指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场所,后世成为含有政治意义的专用名称。北魏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定都平城时,其母献明太后于皇始元年(396 年)已崩,不存在为其母立“东宫”之事。另外,当时尚未明确太子制度,也没有建设后来的太子之宫---东宫。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平城宫城称为“平城宫”,以便与新都洛阳的宫城名称相区别。因此,北魏平城的宫城就是沿用汉代“西宫”的称谓,专指皇帝在都城内办公和居住的场所,谓之皇宫,并无地域或方向的概念。 道武帝迁都伊始,便规划了平城宫城的布局,“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1](P604)接着,便对宫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天兴元年,建天文殿。次年,建天华殿、中天殿、云母堂和金华室。 以上三殿、一堂、一室是平城宫城中最早的一组建筑。天兴二年,建太庙、太社及西武库。天兴四年五月,起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石池和鹿苑台。[1](P33- 38)天兴六年,筑西昭阳殿。道武帝又筑天安殿(何时所筑,史无明载)。天赐元年(404 年),“冬十月辛巳,大赦,改元,筑西宫”.[1](P42)此处“筑西宫”,是指对西宫城垣作了增筑。天赐六年(409 年),道武帝病于天安殿,崩于斯。[1](P44)西宫是道武、明元两帝的办公、居住之所,亦是召开会议、朝会万国、宴请群臣的场所。史载,明元帝永兴元年 (409 年),“十有二月己亥,帝始居西宫,御天文殿”[1](P50);永兴四年,“夏四月乙未,宴群臣于西宫,使各献直言”;神瑞二年 (415 年),“二月丁亥,大飨于西宫,赐附国大渠帅朝岁首者缯帛金罽,各有差”,等等。随着军事、政务活动的增多,明元帝想扩大西宫的规模和面积。 对此,《魏书·太宗纪》记载,泰常八年(423 年),“冬十月癸卯,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二十里。十有一月己巳,帝崩于西宫,时年三十二”.[1](P64)由于提出“广西宫”规划后27 天,明元帝就去世了。实际上“广西宫”的规划并未实施。 始光元年(424 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随即,对西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营建。“(始光二年三月) 庚申,营故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1](P70)“故东宫”,指位于宫城东部的一座普通宫殿,太武帝出生于斯。“营故东宫为万寿宫”,即将原东宫的规模扩大,改建成一个小型宫殿建筑群的单元体,名曰万寿宫。其内主体建筑是永安殿、安乐殿及九华堂。后来,在此发生了几件重大事件:其一,正平元年(451 年)三月,太武帝“崩于永安宫”,为太监宗爱杀害;其二,正平二年,文成帝拓跋濬在万寿宫中,“即皇帝位于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