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5热点问题
郊区化
定义(suburbanization)
一个城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城市化: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
郊区城市化,即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显然.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结果,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的扩大必然引起郊区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表现
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
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
中外郊区化比较
背景
相同: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动
不同:西方——始于1920’s,兴于1950’s—1960’s。
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1980’s,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动力
西方:交通改善、生活富裕、高速城市增长带来城市问题、郊区较低税率(工业)、白人逃离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市中心。
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郊区化。
中国: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变—→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表现:
西方:
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
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
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
4)远郊居住
5)大城市空心化
6)多核心模式
中国:
一般市民外迁
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
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
中心区更加繁荣
仍有单中心结构、郊区设施较弱
睿智增长(smart growth)
西方为解决郊区化出现问题(环境恶化、空心化、公共投资费用上升、阶层分化)而采取的措施。
强调限制城市外围发展,注重发展现有城区,紧凑模式土地利用、混合土地利用
目的:1)城市发展使人收益;2)经济、环境、社会公平;3)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良好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阶段,借鉴了新城市主义一些基本理性追求
特征:保护绿色空间、解决交通拥挤、公众参与、社区协作、增强城市竞争力、紧凑、混合使用土地
中国郊区化利弊
利:
疏解中心区过密人口,改善人居环境
分散不适合在城市中心区发展工业企业,缓解环境污染
有利发挥城市中心区区位优势,获得更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更有效城市中心职能。
带动郊区乡村发展
弊:
近郊化导致规划中城郊隔离,绿带被蚕食
工薪阶层外迁,无私家车,有车的高薪阶层不外迁,造成不合理交通流,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
中心区更新改造对历史风貌的挑战
花园别墅泛滥
外迁工业分散、缺乏组织、污染扩散
措施
公共交通系统
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城市空间,形成多核心结构,中心城与郊区共同繁荣,防止市中心空洞化
居住与产业同步郊区化
保留郊区非建设用地(如绿地),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在旧区改造和郊区化上的政策引导,资金平衡
多、高层高密度为住宅建设方针
合理布局外迁企业
老龄化
老龄化的定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130-133页)
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是指老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社会,而不是有老龄人组成的社会。
带来的社会问题:1.社会生产力弱化,又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化。老年型消费
2.社会活力下降 3. 老年服务设施增加 4. 引发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城市转移
我国老年人独有的特点(社会心理学132页)
此题太偏。应该问我国老龄化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 2。绝对数量大 3。地区差异大
城市规划、居住区建设对于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社会心理学138-139页)
城市规划的对策:
建设支持居家养老的社会物质环境,具有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建设支持居家养老的政策环境。退休养老自我保障制度的建立。对老龄人群及老年家庭的住房需求进行预测,发展适合老年人以及老年人与子女可分可合的住宅类型。
发挥社区养老的基础性支持作用。在物质设施,生活服务,医疗照顾等方面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
社区规划对老龄化社会的适应:
1.老年家庭结构和户型。
2. 老年家庭居住模式:传统伦理美德“大家庭”与年轻人现代生活追求。
3.社区规划的结构应对。
4.社区管理组织和适宜就业岗位:潜能与经济收入
5.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多层次、综合性/服务半径/结合儿童活动场所
6.居住建筑设计的研究:老年公寓/托儿所/敬老院
7.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养老保险体制
社会福利体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银行零星装饰维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docx
- 2024年民航安全检查员(五级)资格理论考试题库(重点500题).pdf VIP
- 挫而不折+破茧成蝶+——挫折教育主题班会课件.pptx VIP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亚洲人文环境》教学课件.pptx VIP
- 医院手外科进修汇报.pptx
- 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共34张PPT】.pptx VIP
- 鹅卵石道路的铺装步骤与方法.doc VIP
- 上海科技大学毕业答辩PPT模板.pptx VIP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学期7.2《亚洲的人文环境》第1课时课件.pptx VIP
-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单元备课教案青岛版六三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