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粘土地基处理技术
第六节 红粘土
一、 红粘土的形成和分布
(一)红粘土的定义与形成条件
1.红粘土的定义:碳酸盐岩系出露区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棕红或褐黄等色的高塑性粘土称为原生红粘土。其液限一般大于或等于50%,上硬下软,具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
经再搬运、沉积后仍保留红粘土基本特征,液限大于45%的粘土称为次生红粘土。
2.红粘土的形成,一般应具备气候和岩性两个条件。
(1)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大,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而气候潮湿,有利于岩石的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风化的结果便形成红粘土。
(2)岩性条件:主要为碳酸盐类岩石。当岩层褶皱发育,岩石破碎,易于风化时,更易形成红粘土。
(二)红粘土的分布规律
红粘土主要为残积、坡积类型,因而其分布多在山区或丘陵地带。这种受形成条件所控制的土,为一种区域性的特殊性土。在我国以贵州、云南、广西省(区)分布最为广泛和典型,其次在安徽、川东、粤北、鄂西和湘西也有分布。一般分布在山坡、山麓、盆地或洼地中。其厚度的变化与原始地形和下伏基岩面的起伏变化密切相关,分布在盆地或洼地时,其厚度变化大体是边缘较薄,向中间逐渐增厚;分布在基岩面或风化面上时,则取决于基岩起伏和风化层深度。当下伏基岩的溶沟、溶槽、石芽等较发育时,上覆红粘土的厚度变化极大,常有咫尺之隔,竟相差10rn之多;就地区论,贵州的红粘土厚度约3~6m,超过l0m者较少,云南地区一般为7~8m,个别地段可达10~20m;湘西、鄂西、广西等地一般在10m左右。
二、红粘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一)红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1.红粘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经验值
红粘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经验值见表2-6-1。
红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的经验值 表2-6-1
指标 粒组含量 土的天然含水量w(%) 最优含水量wop(%) 土的重度
γ(kN/m3) 最大干重度γdmax(kN/m3) 比重
G 粒径(mm)
0.005~0.002 粒径(mm)
0.002 一般值 10~20 40~70 30~60 27~40 16.5~18.5 13.8~14.9 2.76~2.90
指标 饱和度Sr(%) 孔隙比
e 液限
wL (%) 塑限
wP (%) 塑性指数IP 液性指数IL 含水比αw 一般值 95 1.1~1.7 60~110 30~60 25~50 -0.1~0.4 0.5~0.75
指标 压缩模量ES(MPa) 变形模量E0(MPa) 自由膨胀率eF.S(%) 膨胀率ePS (%) 膨胀压力PP(kPa) 体缩率eS(%) 线缩率eSL(%) 一般值 6~16 10~30 25~69 0.1~2.1 14~31 7~22 2.5~8.0
指标 三轴剪切 无侧限抗压强度qu(kPa) 比例界限p0(kPa) 孔隙渗透系数k(cm/sec) 裂隙渗透系数k(cm/sec) 压缩系数
a1-2(MPa-1) 内摩擦角φ(o) 粘聚力
c(kPa) 一般值 0~3 50~160 200~400 160~300 i*10-8 i*10-5~ i*10-3 0.1~0.4
2.红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基本特点
从表2-6-1可看出红粘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土的天然含水量、孔隙比、饱和度以及塑性界限(液限、塑限)很高,但却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二是各种指标的变化幅度很大。红粘土中小于0.005mm的粘粒含量为60~80%,其中小于0.002mm的胶粒占40~70%,使红粘土具有高分散性。
(二)红粘土的矿物成分
1.红粘土的矿物成分,见表2-6-2,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粘土矿物具有稳定的结晶格架、细粒组结成稳固的团粒结构,土体近于两相体且土中水又多为结合水,这三者是构成红粘土具有良好力学牲能的基本因素。
红粘土的矿物成分 表2-6-2
粒组 成分(以常见顺序排列) 鉴定方法 碎屑 针铁矿、石英 目测、偏光显微镜 小于2μ的颗粒 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部分土中还有蒙脱石、云母、多水高岭石、三水铝矿 X衍射、电子显微镜、差热
(三)红粘土厚度变化与由硬变软的现象
1.厚度变化:这与所处地貌、基岩的岩性与岩溶发育程度有关;在其它因素相近的条件下,碳酸盐类岩体的岩性决定着岩溶发展程度的差异。石灰岩、白云岩易于岩溶化,岩体表面起伏剧烈,导致上覆红粘土层厚度变化很大,泥灰岩、泥质灰岩的岩溶化较弱,故表面较平整,上覆红粘土层的厚度变化也较小。
2.由硬变弱现象,地层从地表向下由硬变软,相应地,土的强度则逐渐降低,压缩性逐渐增大。工程实践中,红粘土的软硬程度多以含水比来划分的。
据统计结果,上部坚硬、硬塑状态的土约占红粘土层的75%以上,厚度一般都大于5m,可塑状态的土约占10~20%,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