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蔺春华 第六讲 1949—1976的文学概况 1949年------ 1966年-------1976年------- 1989年 十七年时期文学 “文革”文学 新时期文学 (一)50年代、6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1.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传播 (1)第一次文代会:是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全国即将解放的胜利形势。 (2)在论争中确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地位 2.对《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文艺界对孙瑜、李士钊编导的电影《武训传》,进行了全国性的批判。是以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而掀起的。当时认为它“狂热地宣扬了武训精神”,即所谓的“阶级投降主义”与“若操奇行”;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贬低了农民革命运动等。实践证明当时的批判是“非常片面的,非常极端的,也是非常粗暴的”。以行政领导和群众运动的方式对待学术问题,是不可取的。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胡风又发表了对文艺问题的不同意见,受到文艺界的批评。文艺界在批评胡风的追随者舒芜的同时,指出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文艺思想”,并对此展开批判。胡风不服,于1954年7月向党中央递交了长达30万言的《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史称“30万言书”),为自己进行了辩护,同时还提出改进文艺组织领导方式和改革文艺工作的建议。 毛泽东予以首肯。但不久,《人民日报》和《文艺报》展开对胡风的大规模批判,后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胡风被捕入狱,2100多人受牵连。直到1980年9月,胡风案才得以平反。 4.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54年,文艺界又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进行了严厉的全国性批判。说他从《‘红楼梦’研究》到《‘红楼梦’简论》都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表现在“自传说”、“色空观念”、“钗黛合一”、“繁锁考证”等等问题上。今天看来,批判未能实事求是,较主观、片面。 5.关于“双百方针”: 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思想给文艺界带来的巨大损失,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严重打击了文艺界,为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中央在1956年5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1949——1976年的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其特殊性从文学的基本性质上而言,可以概括为: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成为这一时期唯一公开存在的文学。文革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否定五四文学传统,污蔑革命文艺,禁止中一切外古典文学遗产,文艺出现了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凋零之势。 文革的核心理论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革命”和“阶级斗争”。 (1)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即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文革文学创作与评论的最高标准,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一体化。 (2)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使文学作为图解政治阴谋的工具,公式化、概念化,成为“瞒和骗”的文学。 (4)“三结合”、“三陪衬”创作方法: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三结合);以成长中的英雄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以其他正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刻画反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三陪衬)。 二、 1950-1960年代创作概况 贯穿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文学的最重要也最有成就的两个题材领域成为热点:一是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有刘白羽的《火光在前》、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李英儒的《战斗在滹沱河上》、孙犁的《风云初记》、柳青的《铜墙铁壁》、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路翎、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等代表作品。 一是农村题材,主要是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和歌颂农村新貌,前者以赵树理的《三里湾》《登记》和马烽等山西作家的喜剧风格小说为代表,后者以秦兆阳的《农村散记》、康濯的《春种秋收》的牧歌风格为代表,而新进作家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最早发现了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提出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核心主题。 当代长篇小说的重要作品 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等。 (一)柳青的《创业史》与杨沫的《青春之歌》 1. 柳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