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关键技术研究.docVIP

试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关键技术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关键技术研究.doc

试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关键技术研究   摘 要:在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中,互通式立体交叉是交通流量产生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是高速公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枢纽。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交通量和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并且也影响着高速公路路线的走向。基于此,本文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速公路 互通式立体交叉 关键技术   1.工程概况   某互通立交位于和平镇西南,该互通主要解决本项目与沿河至印江公路X540的交通转换。该互通的布设对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沿河县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交通量预测,2034年沿河至大漆方向(黔渝界)设计交通量187pcu/h,为次交通流向,德江至沿河方向设计交通量318pcu/h,为主交通流向。本互通立交采用变异A型单喇叭,主线上跨匝道,交叉桩号为K20+755.935(=L2K0+124.163)、K21+051.524(=EK0+358.631),互通区间为K20+251~K21+965.237。主线设计速度80km/h,路基标准横断面宽度为21.5m。匝道设计速度40km/h,B、D匝道采用单车道匝道,路基宽度8.5m;C、E 匝道采用单车道出入口的双车道匝道,路基宽度10.5m。互通内设置桥梁6 座,桥梁总长2575.724m。互通内设置小桥3座,涵洞1道,通道2处。互通区主要平纵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   2.高速公路互通式交叉立桥的关键技术   2.1利用VISSIM仿真技术研究互通式交叉立桥最小净距   互通式交叉立交最小净距指的是邻近前一个互通式立交加速车道合流鼻端和下一互通立交减速车道分流鼻端之间的行车安全要求以及路段通行能力。   为了将复杂道路交通情况体现出来,需要利用VISSIM道路交通系统仿真模型来进行分析。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对VISSIM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做了下述标定:   (1)道路参数。单侧车道的宽度为2.1×3.75m,交织区辅助车道为单车道,车道的宽度为3.5m。   (2)交通组成。按照表客车车型标准进行处理,并标定出宽度、长度和行为特征。   (3)车辆性能。车辆性能主要包括最小加速度、最大加速度、期望加速度,功率、重量分布,饱和流平均车头时距,启动损失时间,期望车速等参数。   (4)仿真时间设计为600~4200s。2.2按照区域人口密度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立交数目   立交数目设置主要是根据区域人口密度来决定的。当区域人口密度较少时,那么对应的交叉式立交需要度也会随之降低。反之,当区域人口比较密集、经济发展程度良好时,可以适当增加立交数目。具体标准可以参考表2。   3.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具体设计   3. 1平面设计   互通范围主线为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圆曲线半径为710m。C、D匝道采用直接式减速车道,B、E匝道采用平行式加速车道。匝道最小平曲线半径为R=55m(B匝道),最小缓和曲线参数为A=65(B匝道)。   3.2纵断面   互通区范围内主线变坡点桩号分别为K20+460、K21+200、K21+865,纵坡分别为-1.429%、3%、1.7%、4%,竖曲线半径分别为R=10000m(凹)、R=30000m(凸)、R=8000m(凹)。匝道的最大纵坡i=5%(E匝道),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R=2000m(D匝道),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R=1436.79m(E匝道)。连接线的最大纵坡i=-5.95%,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R=2500m,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R=3000m。纵断面设计时需考虑净空及填挖,注重平、纵线形组合等因素。   3.3横断面   主线路基宽度为21.5m,从左至右依次为:0.50m土路肩+1.5m硬路肩(含0.50m路缘带)+2×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1.5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2×3.75m行车道+1.5m硬路肩(含0.50m路缘带)+0.50m土路肩=21.5m。单向单车道匝道(B、D匝道)路基宽度为8.5m,从左至右依次为:0.75m土路肩+1.00m硬路肩(含0.50m路缘带)+3.50m行车道+2.50m硬路肩(含0.50m路缘带)+0.75m土路肩=8.5m。单向双车道匝道(C、E 匝道)路基宽度为10.5m,从左至右依次为:0.75m土路肩+1.00m硬路肩(含0.50m路缘带)+3.50m行车道+3.50m行车道+1.00m硬路肩(含0.50m路缘带)+0.75m土路肩=10.5m。连接线路基宽度为12.0m,从左至右依次为:0.75m土路肩+1.50m硬路肩(含0.50m路缘带)+3.75m行车道+3.75m行车道+1.50m硬路肩(含0.50m路缘带)+0.75m土路肩=12.0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