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法律风险规避措施研究.doc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法律风险规避措施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法律风险规避措施研究.doc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法律风险规避措施研究   摘 要: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但职业院校、企业、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面临着安全责任、侵权及维权失败、知识产权纠纷、利益分配纠纷、企业培养成本浪费等诸多法律风险,从法律视角梳理各方主体存在的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防范的合法规避措施,有利于校企合作各方按照现行法律规范实现利益最大化,更有益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治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校企合作;法律风险;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9-0072-05   校企合作是是职业教育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把手和途径,也是融合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能够把国家推进职业教育的意志、职业院校理论知识传授以及行业企业前沿知识、技能等各种职业教育目标元素融汇贯通成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在各国职业教育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甚至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模式,比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教育等都是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成功职业教育典范。   校企合作的定义尚没有权威界定,但在各类定义中的重点要素却基本一致。“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国际上又称其为“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1]在我国部分地方法规、规章中也有对校企合作的定义。比如《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对校企合作的定义为:“指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合作。”[2]《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认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合作。”[3]《沈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认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合作。”[4]这些法规文件认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主体是“职业院校、学生、行业、企业”。与校企合作的学理概念不同,出自政府文件中的校企合作概念没有把“政府”纳入职业教育校合作主体之中。校企合作概念中的合作内容主要是落脚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资源的开发合作及共享”等,通过合作内容可以看到校企合作是双向的,对合作各方是互利双赢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就是职业院校、企业行业以及学生等主体以国家法律政策为导向,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技术资源开发合作与共享等目标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合作往往是一种利益驱动的行为方式,按照马克思的矛盾论,矛盾无处不在,合作往往就是包含冲突的共同利益行为,所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方主体之间也会因合作中的利益冲突而产生各种矛盾与风险。从法律角度梳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矛盾与风险,从实践层面尽量避免矛盾冲突的产生,是促进合作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一、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的法律风险   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概念可知,虽然职业院校学生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但是学校与企业往往把学生作为合作内容之一,把学生置于校企合作的被动地位,由此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被置于不利地位,往往成为校企合作风险以及侵权的主要对象。   (一)身份风险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生往往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参与的直接主体,学校与企业往往通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校企合作的被动主体。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却面临着极为尴尬的身份风险,特别是顶岗实习学生,因为他们还不是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者”,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并未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学生的报酬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报酬,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者享有的最低劳动报酬权,并不适用于顶岗实习中的学生[5]。所以即使顶岗实习学生与学校以及企业签署了实习协议,但是根据教育法律规定,学生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而顶岗实习计划及内容也都被设置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而企业只是这个学习环节的学习条件的提供者,所以学生在企业中的顶岗实习不是以工作和劳动为目的的,虽然现实中学生往往被作为完整的劳动力使用。基于此,学生不被承认具有劳动者身份,他们不能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他们在顶岗实习期间被侵犯权益时也不能通过《劳动法》获得保护,他们在劳动中也不能获得和正式员工一样的薪酬和待遇。   (二)被侵权风险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它以实现资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