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古宙主要岩石地层单位.doc

  1. 1、本文档共2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元古宙主要岩石地层单位

新元古宙主要岩石地层单位(岩群、岩组)特征地层名称阿勒通沟组地层名称(英文)Aletonggou? Fm阶代码Z1地区代码4命名:1937年E. Norin命名;命名剖面位于铁门托洛盖塔拉西北的铁门托洛盖;参考表剖面位于中库鲁克塔格、和硕县乌什塔拉以南的照壁山。沿革最初E. Norin命名的阿勒通沟组是在喀拉帖肯乌拉(Karatekenula)山脉外侧的山前和铁门托洛盖塔拉发育的一套喷发岩地层,主要是霏细角斑岩、石英斑岩和与砾岩、长石砂岩、石英及绿泥石板岩互层的火山碎屑岩。当时与贝义西组关系不明。1957年邓自华根据实地调查,认为E. Norin的阿勒通沟组,实际为贝义西组的相变产物,从而将这一名称摒弃,统称贝义西组。1957—1959年朱诚顺、陈哲夫等(1981),曾将E. Norin划分的阿勒通沟组与特瑞爱肯组合并,统称奥吞布拉克岩系,并划分为上、下两个次级地层单位。上部以冰碛岩为主;下部为火山岩及碎屑岩。1977—1979年高振家、朱诚顺等(1981)复查了上述地区,认为E.Norin所命名的“阿勒通沟组”,并不相当于贝义西组,是产于特瑞爱肯冰碛岩(杂砾岩)之下并呈假整合或不整合覆盖在照壁山组之上的另外一套火山岩及碎屑岩沉积,建议把这一套地层,恢复使用阿勒通沟组。高振家等测制了照壁山、辛格尔塔格、玉勒衮布拉克等地的参考剖面。通过对完整剖面的研究,高振家等(1984)重新厘定阿勒通沟组的含义为:整合于特瑞爱肯组杂砾岩(冰碛岩)之下,假整合(或不整合)于照壁山组砂岩之上。岩性以细碎屑岩为主,局部相变为火山岩,中、下部常夹有海相杂砾岩(冰碛岩)及薄层碳酸盐岩或少量火山岩。特征本组主要由灰色、灰绿色及少量红褐色中—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和纹层状板岩所构成。其特征之一,是在细碎屑岩中有时可见有大小不一的砾石(坠石);砂岩中有数量不等的块状冰碛泥砾岩(杂砾岩)的不稳定夹层(单层有数十到一百余米)及灰岩薄夹层或透镜体。砂岩中发育有波痕及斜层理。在部分地区,本组上部常有较多的中酸性、酸性(少量基性)火山熔岩及凝灰岩。在细碎屑岩中产丰富的微古植物,含 Trachysphaeridium cultum,T. Hyalinum,Pseudozonosphaera asperella,Asperatopsophosphaera bavlensis,A. Umishanensis等。本组分布面积甚广,西起西库鲁克塔格的喀拉帖肯乌拉、西山口,向东到和硕县以南、尉犁县以东的中库鲁克塔格地区的照壁山、幸格尔塔格,以及兴地以北的柯斯坦布拉克,一直东延到东库鲁克塔格、玉勒衮布拉克一带;在南部的牙尔当山亦有出露。主要特点是在西部火山岩夹层逐步增多(以上部较发育),中部地区火山岩甚少,碎屑岩中落石普遍并夹有较厚块状冰成砾岩(杂砾岩,厚度从20—130m以上)。在东部火山岩亦不多见,但常有凝灰砂岩等夹层。本组底部与照壁山组为假整合或局部不整合接触,其间常有一层块状冰成岩(杂砾岩为界),是分层的主要标志之一。顶界与特瑞爱肯组为不整合接触。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自580—1500m左右,中部较厚,向东、向西变薄,中部局部地区(柯斯坦布拉克)厚度可达2017m。备考编撰者高振家作者1E.Norin年份11937作者2陈哲夫年份21981作者3高振家年份31984系名新元古界 地层名称阿奇克巴西组地层名称(英文)Aqikbaxi? Fm阶代码Qb地区代码6命名:方锡廉1980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新疆叶城县棋盘乡阿奇克巴西沟地区。沿革本组原为地质部第十三大队七中队胡冰、吴文奎、曾亚参等(1957)所划分的志留系—中泥盆统苏库洛克岩系。1977年新疆区域地层表,据叠层石等将其称为苏库洛克群,时代改为蓟县—青白口纪;1977—1979年马世鹏、汪玉珍等又将苏库洛克群进一步划分为玉沙斯组(下部)和阿奇克巴西组(上部),并据层位及叠层石、微古植物等将时代暂归属于青白口纪(马世鹏等,1991)。特征由杂色砂泥岩和硅质岩等组成,分上、下两段。上段上部以杂色砂泥岩为主,为紫色、灰绿色相间及灰色薄层粉砂质泥岩、硅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不均匀互层,水平纹层发育,向下则为钙质长石石英细砂岩夹纹层状粉砂质泥岩,底部有一层砾岩;下段下部为灰绿色、灰色、紫色厚层及中厚层硅质岩夹少量黄色细砂岩、粉砂岩。硅质岩中含叠层石及菱铁矿条带,向上为灰绿色、紫色厚层砂泥质硅质岩与泥质硅质岩互层,夹泥岩,水平纹层发育。本组下段硅质岩中叠层石丰富,计有:Inzeria f., Cryptozoon f., Tungussia f., Gruneria f., Conophyton f., C. Sukulokense, Jacutophyton f., Anabaria f., Baicalia f., Gymnos

文档评论(0)

fc860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